禅刊主页1994年度第二期柏林禅寺第二届禅七开示(二)
 

柏林禅寺第二届禅七开示(二)

(1993年11月3——9日)

净慧讲述 明海整理

第四天(1993年11月6日)修行的三个方面

今天讲修行的三个方面。我们修行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来修,这三个方面就是身、语、意,只有修到三业清净了,才能够得解脱、证圣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修行中容易将这三个方面割裂开来,或只注意其中一个方面或两方面,而没有将身语意三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对待。

修身业,就是要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三善业,这是在家佛教徒的戒律;作为出家人也是要不杀生、不偷盗、再就是不淫。这三条戒持好了,就不会堕入恶道,同时也为口业和意业的清净提供了基础。

口业,又叫语业。修口业主要是修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四个方面的善业。这四条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我们人类互相之间的交流,除了书面上的文字,使用最广泛的就是语言。往往我们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可能还会注意到语言方面的净化,但在与人交流的时候,特别是在双方发生隔阂、发生矛盾的时候,说话就言不由衷了。你一言,我一语,你说一句,我说十句,这样一来自己清静、安样的心态就全部打失了,妄言、绮语、恶口都出来了。

所以口业不容易修。表面看来只是说一句话,实际上这一句说得好,可以成就一个人乃至千万人的善业;说得不好,可以毁掉一个乃至千万人的善业和前途,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就是这个道理。口业在五戒里只表现为一条戒,就是不妄语戒;在十善里分得更细,不妄语作为口业的一种,再加上两舌、恶口、绮语,一共是四条,这样,我们防非止恶就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意业方面,我们要修不贪、不嗔、不痴这三种善业,而远离贪嗔痴这三种恶业。怎样才能做到不贪呢?佛陀教导我们:多贪的众生要修不净观。贪无非表现为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贪著,尤其是男女之间对情欲的贪著最严重,也最根本,三界众生以淫欲而正性命。针对这一点,不净观是要我们透过人的外表去观察他内在的实质,这样来克制欲念。人的外表看起来可能很俊美,可是你看他的骨子里面,他的五脏六腑,甚至他死后腐烂的情景,这样一观想,贪欲就会淡化甚至消除。修不净观尤其对出家人非常重要。

嗔恨心重的人,要修慈悲观。嗔恨心重就是分别心重、人我是非心重、嫉妒障碍心重。为了对治嗔恨心,我们要修慈悲观。慈悲观是要我们把一切众生都当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来看待,互相关怀,休戚与共;有利益可以分享,你比我好,我应该喜欢,你比我差,我应该帮助。能有这样的观念,我们还会产生嗔恨心吗?当然不会。佛陀还告诉我们,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对待一切众生要如一子想。这倒不是要我们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低下,而是要我们对一切人有一种慈悲心,一种爱心,一种护念的心。想一想现在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那种照顾和爱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观念和感情逐步扩大,扩大到一切众生呢?如果能朝这个方面努力,嗔恨心自然会消除。

多痴的人应修因缘观。痴就是愚痴,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的道理而妄生执著。修因缘观主要是观察、思维十二缘起,领会诸法迁流变化的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这样就能过一种觉悟、清醒的人生。

我们修行就是要修这三个方面:身业、口业、意业,而且要将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作到三业清净、三业纯和。那么三业清净有什么效验呢?我想最基本的,身体要轻安清健,语言要柔和慈善,内心要明净喜悦,这是三业清净最初步的表现。当然往深里去,得禅定、开智慧,这都是可能的。要获得这些效验必须将三业统一起来修,也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出现种种偏差。比如有的人讲,修行嘛主要是修心,只要心好就行了,于是就放荡形骸,无视律仪,这是“狂禅”。还有的人修行就只讲一点表面形式,吃斋叩头,也不管自己的心地是不是清净,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在向好的方面转化,这样修行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一定要三业齐修,然后达到三业清净。

第五天(1993年11月7日)修行的四个层次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点,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若、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

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此躺在三宝的身上,而是说,作为凡夫,如果不依赖正确的信仰目标,要想出离生死轮回,解脱人生的痛苦,那是不可能的。两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的先辈在三宝慈光的照耀下获得了觉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信赖三宝呢?人身难得,三宝难遇,我们应该生幸庆之心、难遭之想,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三宝的怀抱中。

信赖之后是信受,就是对佛法的道理能信受奉行,能从中得到受用,这样信仰就落到了实处。

由信仰、依赖、信受,到最后是信乐。由信仰产生了快乐,产生了法喜,这时信仰由自发变成了自觉,由他律上升到自律,种种戒规也不再是负担和约束,因为我们从信仰中获得了喜悦,而且这种喜悦远远超过世间的五欲之乐,它是清净的、崇高的。

我们可以对照上面所说的信的四个层次来检查自己的信仰生活,看看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上,需要向哪方面努力。
信了以后,进一步要理解,理解佛法要从“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着手。当然,在没有条件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的时候,自己可以多看经典,多看佛教理论的书籍,以佛言祖语为依据,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有了正知见,修行就不会误入歧途。而且,理解加深了,信仰会更坚定,信仰坚定又会促进理解的深入。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行持。前几天我们讲了修行的三大法门:禅、净、密。除此之外,是不是就再没有办法修行了呢?不是的。修行的内函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存有修好的念头、修行的心态,那可以说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机会修行。我们提出生活禅,就是要提倡在生活当中修行,在修行当中生活。尤其是在家佛教徒,千万不能把修行与生活对立起来,与工作对立起来,否则,你不仅不能很好地修行,而且会因为修行带来许多烦恼,比如象家庭闹不和,在单位里人际关系紧张等。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这个问题很复杂。简单地说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是不是佛事、好事,就要看你的举心动念、一言一行是否符合五戒、十善的原则,是否顺于佛法解脱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将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贯彻到生活中去,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修行的目的是要证果。假使修行没有验证、没有结果,那就是只开花不结果。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可这只是“因位的佛”、“理即佛”,实际上我们都是具缚的凡夫,没有佛的觉悟,没有佛的神通智慧,相好光明,还不是果上的佛。要成为果上的佛就要通过修行,一点点地断烦恼、破无明。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就显露一分佛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上面讲的信解行证是逐步加深的,信是起点,证是终点。各位知道了修行的这些层次,就会有的放矢,稳步前进。

第六天(1993年11月8日)修行的四大志愿

修行需要有大志向、大志气。因为凡夫的境界是顺着生死流转,而修行是逆着生死之流而上,或者说要斩断生死之流。这是非常艰难的,没有大志向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学佛要发愿,发愿就是立大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向这个目标努力。今天我们就讲“修行的四大志愿”。

修行的四大志愿是我们每天做课诵都要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发的通愿,任何一个众生要从凡夫修到成佛,都必须根据这四宏誓愿来安身立命,精进不息。

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既然是无边的,那我们要度尽众生再成佛是不是就没有成佛的可能了呢?因为众生无边嘛,怎么度得尽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强调我们要学习菩萨的精神:众生无尽,我愿无穷,这样一来我们的心量就广大了,我们个体的生命就和广大众生的生命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我们就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去断除自己的烦恼,完善自己的人格。假使我们仅为自己一个人修行,那个目标就很渺小。一个人怎么样都行,无可无不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懈怠消极,今天修行,明天可以歇一歇,后天再修;如果时时想到无边的众生,我们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自己勇猛精进,象地藏菩萨那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无尽,极言烦恼之多,烦恼之微细,所谓“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弟子们问候他的时候还说:世尊您是不是少病少恼啊?众生是不是易度啊?可见佛要教化我们这些刚强众生,往往也有烦恼的时候。众生难度啊,在度众生的过程中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误会,甚至干扰和破坏,不过佛陀最后总是能调伏刚强刁顽的众生。当然佛的烦恼和我们凡夫的烦恼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烦恼不是因为自己的私利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是因为众生刚强难度而引起的。而且是暂时的,不会带来苦报。我们的烦恼则不然,因为有贪嗔痴,有人我执、法我执,处处分别执著,所以说是烦恼无尽。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以大无畏的气慨与烦恼作斗争,修行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与烦恼拚搏的过程。

法门无量誓愿学。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一期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而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的历程却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立足于这无限的生命,发大愿心广学佛法,广度众生。有人会问:修行不是要一门深入吗?不错。我们要专修,同时还应广学。修要专,学要广,这样你才会有善巧方便去接引各种各样的众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就是要教导我们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方便善巧。

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是至高无上的,佛果菩提是至高无上的。世间的目标都是短暂有限的,而成佛这个目标却是无上的。正是在努力追求佛果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和提升。

这四宏誓愿应该贯穿于我们从发心到成佛的全过程。我们不仅当生当世要这样发愿,还应该尽未来际都这样发愿。这四宏誓愿实际上把整个佛法住世的目的、宗旨讲得非常透彻,也把我们学佛修行、行菩萨道的目的、宗旨揭示得非常明白。我们时刻想到这四宏誓愿,在学佛的过程中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就能永远保持精进不息。

当然,光有宏大的誓愿还不够,还要有笃实的行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口头禅。“笃实”这两个字很值得我们注意。实就是果实,是实实在在的,果实可以饱腹解饥,不是表皮的东西。“笃”,上面一个“竹”字,下面一个“马”字。竹是鞭子,鞭子悬在马头上,马当然会奋勇向前,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行”。所以“笃实”两个字一是要我们一杆子到底,扎扎实实,一个是要我们扬鞭奋蹄,勇往直前。这就是笃实的行践。弘大的誓愿,笃实的行践,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修行就会有成就。

第七天(1993年11月9日)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办事禅的意思就很近似于我们提的生活禅,不过生活禅的含义更广,它所要求的不仅是把禅落实到工作、办事中,而且要将禅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有社会生活,有家庭生活,有道德生活,有情感生活,我们要让这一切生活的领域里都充满禅的精神、禅的喜悦。那么修学生活禅有哪些要点呢?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第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是说我们要把信仰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第一步要使信仰生活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举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要依据五戒、十善的原则,使我们的人格在信仰中、在生活中成为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分裂的人格。不能在寺院里或打坐时是这样,到生活当中又是另一个样子,那我们永远都不能与佛法相应。第二步是要以信仰化生活,我们要用信仰的原则、用佛法的精神去逐步提高生活的品质,改善生活的环境。这样生活的品位就提升了。这当然包括物质方面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使生活的内容、生活的品质趋于净化,趋于完美,趋于崇高;要使那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对感官享乐的贪求逐步被涤除。由此我们就会有和乐的家庭生活,就会有完美高尚的社会生活,那我们就有可能逐步实现佛化家庭、佛化社会。

第二点,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从这一念开始的。我们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

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日会手忙脚乱,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意,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能作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
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都要用“把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样一个高标准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已。照这样去修,那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修行的道场,那就象佛典上说的“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

第三点,将佛法融化于世间。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根本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佛法就将被束之高阁、毫无用处,佛经也就只是一种古董而已。

晚近以来佛教界出现了一些脱离世间的倾向,佛教成了专为超度死人的仪式,佛教徒被人称为“避世主义者”。太虚大师为此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主张佛法要化导人间世、改善人间世。太虚大师的思想现在成了佛教的主流,我们都应该顺应这一主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个世间,改善这个世间,并觉悟在这个世间。六祖慧能大师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第四点,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佛法讲缘起,就是说任何个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因此我们修行就不应离群索居、闭门造车,而应该将自己的修行与救度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与一切众生同忧同乐。或者有人会问:这样我自己还能得到利益吗?当然能,而且还会得到大利益。因为菩萨就是在利他之中实现自利。在觉他之中完成自觉的。同时,我们能够将个人融于大众,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和谐,学佛的人也不会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消极厌世了。

上面的四点既是生活禅的要点,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一切法门的要点。总起来讲,这四点可以概括为我们提出的作为生活禅宗旨的那两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觉得这八个字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菩萨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教在这个时代所担当的使命。

觉悟人生就是智慧的体现,奉献人生就是慈悲的体现。我们既具有高度的智慧,又能有广大的慈悲心,奉献精神,那我们就能在当今时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形象很好地树立起来;我们每个佛教徒都能成为积极向上、积极奉献的人,那我们在社会上就不会受到人家的讥嫌,就不会被说成是消极厌世。所以说,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看起来很平实,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我们拈出这八个字,一方面作为我们自己的座右铭,也希望认同生活禅的人都以此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在禅七法会的最后一天我赠送给各位的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八个字。希望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本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去修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