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4年度第一期心路
 

心路

雪地

【编者按】:这是山东的一位学生就自己的修行体会及修行中的一些问题请教一位老师的信。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这位青年用功的过程和心得,也看到了一颗真诚的求法、求解脱的心。今将来函照登,或许对大家有些启示。

月光先生:

去年曾接到您的信,告我对世间万法“不受其惑,不执其法”,“本来如此,不取不舍”。读后一直未能彻悟。何为“不受其惑”?如何“不执其法”?浑噩良久,烦恼仍在。今年寒假我在家中,一天早上一边收拾炉子一边想,什么是“不分别”。我想,这努力辩析什么是不分别的一念,不正是在做分别吗?然后我到外面倒垃圾,一边想,从前刻意使心住于静,不使纷乱,离于波动,这本身不就是很大的分别吗?这与一味沉迷于流传不已的烦恼妄心中又有什么不同?当时感及此,一边走着,顿觉身边这世界一下就虚化了,觉得周围的事物很真切,但再也不想故意避开,如电影一样,真而不实,好象对我不起作用。而我自己的身体,举止乃至心念的起伏,也都属于这电影,好象不属于我自己。我自己是在一个很静很定的地方看这一切,又象是在每一事物自身中看自身。这种感觉从此一直伴随,平日各种感情同样产生,各种反映如常,但好象多了一个观看自己的自己,在这一切变动之上毫不飘动。甚至觉得,这些不断变动的事物、念头本身就是那种不变动体现的方式,是它的外貌。才明白,所谓“本来如此”,仅靠思维是不懂的,那是一种凭空自来的状态。在这状态下,自然“不取不舍”,自然“不执其法”,自然觉悟“诸法空性”。从前不明白的许多事,也豁然顿解,得到了亲身体会。无须一层一层思想下去。所谓“感而不思、见而不视”,原来是刻意求不来的。

但这期间我很茫然,不知这状态是定力积累的结果,还是心念顿解的透悟?或者也许是不正常的精神疾病?平日如生活在梦中一般,各种杂念、烦恼自起自灭,不留记忆,如剥一层皮似的自行脱落。但当事之时是阻不住起烦恼的。这种自动消解的作用使我觉得,一个人杀人越货不也同样不妨碍这明净的心体吗?那还要什么五戒十善的刻意小心?在这种状态下我不知怎么做,往往不观照时如在梦中,猛一觉才知在生活,而观照时又觉无可观照、无处着心。这种状态起初挥之不去,时隐时显地一直存在,前后持续了大约十多天。但后来由于几次大烦恼相续,我终于把它丧失了。
回到学校后,也一直未能找回。有时夜半心静时,耐心剥去层层迷障,找自己最透明最安定的那心。有时似乎找到了,很熟悉,但第二天一起床又没有了。读贡噶上师所讲《恒河大手印》,对那种观心念如流水不起实执的无为法有理解,但自己已做不到了。才明白,虽然那一次有了一层透见,但尚须除垢、持定,且当下不起烦恼的解脱道力,离我尚远。这样总结明白了许多,但一直沉迷于烦恼。后来,由于我心性过于敏感,终于导致了轻微的精神错乱。发觉后吃了一惊。于是我采用各种方法先疏导自己的压力、妄心,宽慰自己,温暖自己。然后,一天晚上坐定后祈求贡噶上师,用心默诵上师心咒,祈求助我找回失落的心。第二天,即五天前,我坐车回家。在八个小时的旅途中,我终于又找回了那明净不动的心体。

五天来,我觉得自己很遥远地生活,入静时越是不用心排除什么、追求什么,也就越觉安适。观注自己心绪飘转,无处着心而心最安稳。这一次我谨奉各种不以自己为中心的事,不嗔恨不自悯,力求在别人身上不看到对比自己的东西,只有温暖。静时,觉众生各有不同心性,但哪一个不是我自己呢?自傲是我,自卑也是我;嗔恨是我,谄媚也是我;恐惧是我,刚愎也是我;忧虑是我,变动是我,快意于一得是我,黯然于一失是我,思无尽是我。非但如此,这一寒一暑,四季往来,一日一月,无尽流转的无边世界,就是众生的心,就是我。我与众生与世界无法分别。倘有一众生尚在无明中,这时空、度量、名色演绎的宇宙,就不得呈其本来面目;那一切不圆满、易动坏的流程,就在所难免。如此,若无众生解脱,我又如何解脱。感及此,觉心胸开朗,悲而不伤。但平日仍有各种心绪相继,不如静时心体透彻。唯我这一次只除垢不求净。因我已有明心在内显现,只须时时拂去表面不断结上的烦恼之霜即是,防止它们再次埋没真心。

虽然,仍觉茫然。特别是此境时强时弱。烦恼虽不起作用却仍不断。因此诉诸先生,请您看一下我这是怎么回事,需如何去做,应注意什么。茫茫业海,我如一叶,唯于一刹那浮显时,才得见一片湛蓝天空。而汹涛不知何时又卷我入内。常念偌多做苦工之人,想必永无机会发觉自己在无明中。想我父母,也是永无心情相信自己在无明之中。我在众人劳作、父母庇护的条件下,才得一侥幸,发觉自己的不圆满。倘我投生于另一状况,也许同样永无此机会。众生就是这样无法自知其心。“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而非诸佛菩萨舍身命处。”读此句,泪水就涌上眼眶。倘我有缘得一法门,能于众生万念纷纭中予以现量的解脱,使这共业所感的宇宙时空,一切不圆满、易动坏、无安稳者得以归化,再无一心飘流于外,则此即我之真解脱,我之大福份,我之最后归宿。诸佛菩萨虽渡无数众生,但业海茫茫,如何永无尽头?十方众生虽有大愿,但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又究竟是什么?愿得此智慧,断一切惑。

祈先生闲时短笺一束,以慰我心。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