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4年度第一期柏林禅寺第二届禅七开示(一)
 

柏林禅寺第二届禅七开示(一)

净慧讲述 明海整理

第一天(1993年11月3日)学佛的三大纲目

去年本寺举行了第一次禅七法会,今年又到举行禅七的时候了。我们在座的不少人参加过去年的禅七,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好象这两次法会中间没有时间上的距离,似乎这两次法会就是接在举行的。也可以这样说:不但这两次禅七法会,还有其它法会,没有任何时间的距离,即使同佛在灵山会上说法的那种情景、那种因缘,也没有时间的距离。所以,我们说一次法会的殊胜因缘,往往用“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来形容。我想今天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在这里共同修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因缘。

这一次禅七法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有一百二十多位居士来参加;地理覆盖面也比去年广,最远有从新疆来的,南边有上海、杭州来的。大家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参加共修,这种为道的心、求法的心,使我本人和常住大众都非常感动。只是作为一个主七的人,我感到非常惭愧,恐怕有负各位的来意。不过既然已经来了,我们就共同修行,共同向佛言祖语请教。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学佛的三大纲目》。这个题目没有什么新鲜,只是老生常谈。但是佛法乃至世间法,总是一番提起一番新,尽管千言万语佛祖都已经讲过,但我们此时此地,再把它提出来加以阐释,可能又有一番新的意义。
学佛的三大纲目就是持戒、修定、证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下手处,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总纲。

首先要持戒。持,就是受持、坚持,持之以恒;戒是戒律。戒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应该作的就不去作,这叫止恶;另一方面是应该作的就必须去作,这叫修善。持戒无非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戒律上,止恶叫止持,修善叫作持。该止的不止,固然是犯戒;该作的不去作,同样是犯戒。所以说“诸恶莫作”你做到了,如果“众善奉行”做得不好,做得不够,那还不是持戒的完整要求。各位在学佛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消极理解持戒的意义,以为持戒就是这不许做,那不许做。要知道持戒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家、出家的戒律都是一样的,只是层次有所不同。在“诸恶莫作”方面,在家的戒律要求得松一些,而出家的戒律则要求得比较严格,但在“众善奉行”方面都是要以利他为自利的出发点,广行众善这方面的要求,在家出家是一致的。

所以学佛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持戒,只有把戒持好了,使我们的身心有所约束,不受外界的干扰,才有可能修定。

定,指的是禅定,是一种令心专注而不散乱的修行,也是一种凝然寂静的状态。禅定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既包括禅宗所说的禅,也包括其它宗派所说的禅法、止观、观法等。有的居士说,我打坐只会念阿弥陀佛。这对嘛,念阿弥陀佛同样是修禅定,你念到一心不乱、念念分明,就是“念佛禅”。还有的说我就会持大悲咒。持大悲咒可以让纷乱的意识平息下来、安定下来,这也是修禅定。所以,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都离不开禅定,离开了禅定,佛法就没有基础了;同时,佛法的一切修行法门都由禅定所摄。因此要扎扎实实地修定,有了定,才能发慧、证慧。

慧,不是小聪明,不是世智辩聪,它是由于持戒、修定而引发的一种高度准确的抉择力、判断力,一种极其敏锐、透彻的洞察力,它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趋于觉悟和解脱。这种智慧又名般若,因为是人人本具,不是从外面获得的,所以说要“发慧”、“证慧”。

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这三者的次第,我们通常是按持戒、修定、证慧的顺序排列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当修行到一定程度,这种顺序又可以倒过来,由于有智慧,有抉择力,你修定就会事半功倍;有了甚深禅定,那你持戒就能够不持而持,自自然然,毫不勉强,每时每刻,一言一行都在戒律中,但又不觉得有戒律的约束了。

总之,我们学佛要以一颗平常心,按戒定慧的次第踏实去做,千万不要追求玄妙,不要幻想到哪里找一个老师,一夜之间就能够得到多少多少的受用,一下子就能转凡成圣。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根机,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不要说一夜之间转凡成圣有其可能性,就是一念之间转凡成圣也是有可能的。但在末法时期,即使有上根利智的学人,要能够找到明眼善知识,也很不容易。更主要的是,一念之间转凡成圣的奇迹也是从长时间甚至是多生多劫的踏实修行中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学佛是要转换身心气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们长期的积累,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无明烦恼不断地在持戒、修定、证慧的过程中断除。许多人只是羡慕乞求佛菩萨在果位上的神通智慧,却不注意他们在因地上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要觉悟,要得神通,应该从哪里下功夫呢?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下功夫,要从最平凡的一言一行下功夫,要在举心动念中下功夫,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总纲、修行的总纲。所以我们常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我们能将这件事念念不忘,修行就一定会有好的成就。

第二天(1993年11月4日)修行的三大法门

昨天我讲了学佛的三大纲目:戒定慧。持戒是保证,修定是力量,证慧是作用。这其中修定很重要。有了定,我们才有坚固的力量,身口意三业才不会随无明烦恼迁流,做出违背戒律的事情;有了定,我们就能象大地一样安然不动,象泰山一样巍巍耸立,那才可能说是“八风吹不动”。讲到修定,现在流行的有三大法门,那就是禅、密、净。这三大法门都离不开修定,都是围绕修定、证慧展开的,依之修持都能得解脱、了生死。但它们之间有几点不同:

第一点,所依不同

参禅主要是依靠自力。所谓主要依靠自力,是说也要靠他力,不过是自力为主。参禅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参禅的人首先要敢于承担:自己就是佛,自己只要当下把这一层无明壳子捅破,那么当下就能够见与佛齐。所以参禅的人要发精进勇猛心,以精进力,破烦恼魔,除掉凡心,就是圣境。

密宗的修法可以说是自他结合。因为修密法是要做到三密相应。自己的身口意与所信奉的本尊相应。所以一方面要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另一方面必须得到本尊的加持,这样来实现了生脱死的目标。这里面,自力他力都有,而且本尊的加持力是必不可缺的。

修净土法门则以他力为主。净业行人依仗阿弥陀佛的本愿,通过忆佛念佛的修行,与佛的本愿相应,在临命终时正念分明,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以他力为主,但必须通过自力,他力才能起作用。自力主要指净业行人必须具备信、愿、行,才能与弥陀(他力)的本愿相应,接引往生。

第二点、修法风格不同

禅宗的修法比较灵活,可以说是活泼自在。在寺院里可以修行,在家庭里也可以修行;有佛像的地方可以参禅,没有佛像的地方也可以参禅;集体可以修,个人同样可以修;有经典可以修,没有经典也可以修。静坐是禅,吃饭穿衣、搬柴运水等平常日用也是禅。正因为这一法门以自力为主,所以它的修行是活泼自在的。

密宗的修法应该说最严格。它的修行一定要在一个坛场里进行,一定要经过上师的传授、灌顶,还要依照一定的仪规,不管仪规有多么繁琐,修行的人一点也不能打折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和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实现修行的目标。

净土宗的修法虽然比密宗要灵活一些,但是净土宗观想念佛时,就必须要在有佛像的地方,面对圣容,口诵心惟,观想佛的相好庄严,才能比较快地产生效应。念佛法门出家人可以修,在家人也可以修,特别是在家人修念佛法门比参禅、修密有许多殊胜方便之处。

第三点、归宿不同

参禅,只要你捅破了这个无明壳子、见性开悟了,那么随处都是净土,随处都是极乐世界。开了悟的人,不一定要升西方,不一定要上升兜率,而是常生人间教化众生;开悟成佛作祖的目的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当然晚近以来也有开了悟的禅师在晚年回向西方净土,但从禅宗的本意来讲,是要自己发愿形成一个净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净土,都有自己的极乐世界。《六祖坛经》上说:“愚人愿东愿西,智者在处一般。”有智慧的人无处不净土,所谓“唯其心净,则佛土净”。

密宗的归宿多少与禅宗有相通之处,它是要即身成佛,要在这一生就证得与佛一样的福德智慧,来成就自己的佛土。

净土宗的归宿大家都非常清楚,它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要靠信、愿、行的坚定。其中信很重要。信就是要信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有存在,信阿弥陀佛的本愿真实不虚,信自己只要老实念佛,就能往生西方。

上面讲的是禅、密、净这三大法门的主要不同之处。《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三大法门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应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来修持。有的人修禅宗比较相应,我们就劝他参禅;有的人修净土比较相应,我们就劝他念佛;有的人也许觉得自己和密宗比较相应,但我们不能随便劝他去学密。因为目前汉地不具备修密法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传承,没有上师,没有坛场,不懂仪规。如果你一定要学,只有学东密或藏密。东密就是日本的密宗,又叫真言宗;藏密就是流传在我国藏蒙地区的藏传佛教里的密教。修东密,找日本人作上师,显然不现实;修藏密,找一位喇嘛、活佛作上师,首先语言就不通,其次生活习惯也不同,他们吃羊肉、牛肉,我们汉地佛教徒接受不了。所以说,修密宗比较困难。

那么是不是参禅、念佛就没有密法呢?实际上修禅、净的人也离不开密法、离不开密咒的加持,只不过没有专门的坛场仪规而已。我们寺院里每天早上都要念《楞严咒》、《大悲咒》等,而这些真言密咒,在藏经里都被划归密部,属密教。修净土的人,《往生咒》是少不了的。这些咒语大都是诸佛菩萨、护法善神的名字,我们经常持诵,就能得到加持,有助于修行。所以说,在汉传佛教里,由于密教里的咒语被其他宗派采用了,显和密是互相融通的。我觉得我们的祖师门这样将佛法融汇贯通,为了使我们众生修行易得受用,确实是煞费苦心。

说到参禅和念佛,在我们柏林寺也是互相补充的。昨天讲过,一方面,念佛也可以入禅,另一方面念佛本身也就是禅。《赵州禅师语录》里记载:有学人问赵州和尚:“什么人是七佛师?”赵州和尚回答:“阿弥陀佛!”由此可以看出赵州禅师对念佛法门的态度。我们现在也同样如此,既弘净土也弘禅,既有禅七法会,也有念佛法会。我们是把这些法门统一在禅的基础上,这样就能互相圆融、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矛盾、自相水火。

显密圆融、禅净双修,这样修行会不会杂呢?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应分清主次。念佛的人以持咒为辅助,可获得佛菩萨的加持。修禅的人,打坐静修可以专心致志地数息、观心或参话头,日常工作、生活中为了使意念不驰散,也不妨以念佛号作为辅助。总之,“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

第三天(1993年11月5日)人生的三大缺陷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

什么是惑呢?顾名思义,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无明、烦恼,它是我们流传生死、造诸恶业的推动力。惑主要包括贪、嗔、痴,也就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我们一般称为“三毒”。贪是对顺境的贪著、贪爱;嗔是对于逆境的习恶排斥;痴就是愚痴,不明事理,不明因果。我们时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可见我们之所以造作种种恶业,是因为有贪嗔痴这三种烦恼。

业,就是行为造作,这里讲的由惑而起的业,是指恶业,就是十善业道的反面,十恶业。我们如果对境迷惑,就会有烦恼,在烦恼的驱使下付诸行动,就成为业,业不断累积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贯性作用,这叫业力,众生就是在业力的推动下在六道中轮回,自己还不觉得,这是很可悲的。

由造业就要感果,起惑造业所感的果报就是苦。苦是人生的一种真实、一种现实,佛教里叫“苦谛”,就是说我们人生从根本上讲充满了种种缺陷、不如意、不自在,这是个现实。苦也是我们的感受,我们对顺心不顺心的事情包括我们身体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会有好的或不好的感受,这些都是苦。为什么说好的快乐的感受也是苦呢?因为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世间的快乐总是不能持久,总是短暂的,你越以为好的东西,失去时也就越痛苦。所以说,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故佛教说人生有三苦、五苦、八苦,总之有受皆苦。

上面讲的惑业苦三者又是循环不息的。由惑造业,由业感苦,面对着苦报如果不觉悟又会生烦恼,继续造业,这样便轮回不息。那么我们怎样来改变这个现实呢?关键在于面对苦我们是修还是不修,是继续随波逐流还是跳出恶性循环。比如说,我们现生所感贫困果报,如果我们用正当的、诚实的劳动来改善生活,改变现状,那是佛教所允许的;如果用非法的手段谋取财利,那就是在造恶业,循着恶业不断追求,那就只有堕落轮回生死。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苦的现实,按照因果的法则去断惑,去调整我们行为的方向,种下善的因,解脱的困,那么我们最后所感的果报就会是善报而不是恶报。善报从低层次来讲就是人天果报,从高层次来讲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佛果。要获得善果,我们就必须在保有人生的前提下积极地改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要是能够持五戒,修十善,就能得人天的果报;如能进一步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就能证声闻、缘觉、菩萨的圣果,关键在于我们现在如何选择。希望各位善自珍重,努力修持。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