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3年度第三期行云小记
 

行云小记

留云

○无论在问题的认知上或者是在修行的层次上,都不要执着自以为是,甚或与人较量短长,以至争得面红耳赤……。如是这样,不但于人无益:给人带来烦恼、难堪等;也于自己无益:自以为是的浅知陋见更会助长自心的执着、贪、嗔及痴。所以,应努力培养一种“泰而不骄”(即安祥舒泰,不骄傲凌人)的大度与诸道友共处、共进,其无所争也,即便有争,“其‘争’也君子”。

○修学有得是触类旁通的心领神会,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片面言辞。

○人常说要“知足常乐”。这“知足”是指人对于外界事物的追求、贪恋要适可而止,莫浸淫,要知足,才能常乐。然而,一个前进中的学人对于自身的修学最好不要知足,因为一旦知足,这知足也就会马上转换为懈怠,再由懈怠而至荒废所学……,到那时,恐怕不是常乐,而是常悲了。

○要奉献不讲索取,这是社会公德,同样也是我们学佛者更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奉献就是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等。这奉献是无任何条件的,倘有了附加条件,奉献也就变成了交易、买卖。如布施一分钱想得到十元甚至百元的报酬,那真是贪心不足蛇要吞象了。

○被人欺骗尚有明白醒悟的可能;但被自己所蒙蔽则不知哪辈子才能觉知了。

○追求名利是市侩的行径;而追求智慧者弄不好也会成为狡猾的市侩。

○语云:“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是啊!自己修行、做人的好坏还没搞清楚,哪里还有时间对别人品头论足?何况我们学人每每常言。“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间观念很强,倘大事未明又造下些许口业,错种了因,保管报得披毛戴角。

○善人即使不接触佛法,且不论其根基如何,条件怎样,他也会不改其初衷,照样的行善积德,善始而善终;恶人虽有缘接触佛法,纵然根基再好,修行也非常得力,而习气一来,也会种下地狱之因。

○无论世缘或法缘,缘的产生,同时也便昭示了缘的逝灭。所以,且莫因善缘的生起而雀跃涕零,也莫因善缘的灭却而忧愁悲伤;相反,恶缘来临时也不要沮丧懊恼,而恶缘离去时也莫如释重负般地欣喜若狂。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正是修行人应具的大度襟怀。

○昨天,贪心一起,做了错事,即忏悔首过;今天,嗔心一发,做了错事,即忏悔首过;明天,痴心一生,做了错事,即忏悔首过;后来……又轮回循环地亦复如是。噫!苦海茫茫,何日是出期!

○有昭昭于世者,虽察察焉若有以,但其有似天上的太阳,虽有正午时的光芒灿烂,也有日落西山时的黄昏残阳;有闷闷于俗者,虽昏昏然如鄙顽,然其好象地上的池塘,风来随风,雨来随雨,白天现日,夜间映月,其心所住兮亦无生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