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3年度第二期公案诠释二则
 

公案诠释二则

妙华

丹霞烧木佛

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留山丹霞禅寺记》碑载:“南阳(今河南西南南台县境内)郡城百里许,有山曰留山,又曰丹霞山……,唐长庆四年,天然禅师因发现这里崖壁、岩石,土壤多呈紫红色,即将所建寺院取名红霞山,不久更名为丹霞山,又将寺后北面大山名之曰丹霞山。又有说因“每日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若明霞”故名。同时,又因天然禅师来此之前,曾长途跋涉,云水山西、河南、江西等地,诸方山川均未能使其驻足,唯有这南阳丹霞钟灵毓秀的山水吸引了他,留住了他行云野鹤的生活,故称此山为留山,沿用至今。

天然禅师因住丹霞山又建丹霞寺,山以人兴盛,人因山得名,僧界称他为丹霞禅师。其俗家身世不详,《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只述其“少入法门,而性梗概”,石头希迁“默而识之”,知其能识自家本来面目,起法名“天然”。供侍石头希迁三年才得以落发,后在岳寺希律师处受具足戒。曾参访江西大寂禅师,禅师有意言语引诱,他“应答雅正”,大寂禅师也甚感奇怪。

唐元和三年,清晨过天津桥,横卧,地方留守郑公看见,呵之不去。并仰面朝天徐缓而答:“无事僧”,郑公异而羡之,随后四事供养,“洛下翕然皈信”。唐元和中年,上至洛下龙门香山,和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长庆四年六月告诉弟子们:“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便“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世寿86岁,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丹霞烧木佛这则公案,记载在《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唐南阳丹霞山天然传》中。一日,天然禅师在慧林寺逗留,恰逢大寒天气,天然禅师便搬来寺中所供佛像劈而烧之以御寒。有人讥笑着问他:“你是佛门中人,何以烧木佛以御寒?”他回答:“我茶毗(火化)舍利子”又问:“木头何以烧出舍利?”回答:“若这你为什么责怪我呢?”

此则公案已是老生常谈,但并非所有言说者能尽会其意。时过境迁,人事全非,天然烧木佛的真意所在后人难以尽知。佛像是住持三宝之一宝,是佛教四众弟子顶礼膜拜的对象,面对圣容身口意三业不净也有亵渎之罪,何况因寒冷而搬来焚烧御寒。情境是唐元和年间,度僧建寺,烧香礼佛盛极一时。虽然若此,时值末法,人根钝劣,只知拜佛供佛,不知佛为何物,更不知如如佛性自家本具。故此,从公案产生的背景示公案本身出发,可以看出四个方面意义:一、因缘生法。禅师知冷欲取暖,以平常心搬取木佛焚之,在他以为,佛是不可以音色而求得的,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如《金刚经》所示实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木佛是表法,焚与不焚不坏实相,关键是出于何种起心动念,故若六月天烧佛则成地狱种子。二、返妄归真。一般凡夫情见,以为佛犹若神祗一般,主宰人的命运和生死祸福,迷失本真天然现成佛性,心向外求,骑驴找驴,反忘真驴。三、破法执。凡夫情见,一味顶礼膜拜偶像,或执着佛法法则,如枯木寒岩一般,不但不能明心见性,得大解脱大自在,反而污尘未去又蒙法尘,情爱烦恼未解,又增法缚。四、法界如如。禅师体证法界如如,不立一法也不坏一法,有无长短,增减生灭皆有为法,而非无为法,故有佛像和无佛像对法界来说并无损减。但禅师在此何以要坏一法呢?(烧木佛)表面看来和法相违,实则对教化众生来说是悲智双运之举,不以此难以体露真常。

禅师正是以此违情之举,方便示现天然真常如如佛性,使迷昧众生返妄归真,告示佛性人人具足,自家现成,不假外求。对执着佛法者也无疑是一记惊掌。较之,“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来得更直接了当,具体生动,也来得更彻底更淋漓尽致,以至于使法执者没有系依藏身之处。但是若有意模仿则成病态,也是对禅师莫大的讽刺。因为禅师们要表述思想或教化弟子,一切现成任用,出自天然,毫无造做之意,不在此情境便会在彼情境表达。在扬眉瞬目之间,在举手投足之际,在吃饭穿衣之中。故当有人讥笑着问他:“佛门中人,为什么要烧佛取暖?”时,他不加思索回答:“烧取舍利子。”在这一问一答之间,迷者自迷,悟者自悟本已泾渭分明了,但迷者更问:“木佛何以烧出舍利?”以致于引出禅师:“你何以责怪我呢?”这样使人瞠目结舌的反诘。反诘之后,我们不禁要反省启悟禅师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公案在简单的言语举止间,完成了其“因指见月”的效用和伟大的使命。

雪峰禅师

玄机尼师前往参礼雪峰禅师。入得丈室,雪峰禅师便问:“从何处来?”玄机尼师回答:“从大日山来。”
“日出也么?”(日头出来了没有?)禅师又问。

“出则融却雪峰。”尼师回答。

稍停片刻,禅师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尼师回答:“玄机。”

“一日能织多少布?”禅师问。

“寸丝不挂。”尼师回答,并礼拜,向外走,刚行三五步,禅师喊道:“你袈裟拖地了!”尼师刚拟回头,禅师大呵:“好个寸丝不挂!”

福州雪峰禅师,名义存,12岁拜莆田玉润寺律师庆玄为师,17岁落发,游历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于幽州宝刹寺,巡礼名山,得法于德山。唐懿宗咸通年中,上福州雪峰山创五禅院,法席常有千五百人,后梁开平三年(909)五月二日示寂,世寿87,僧腊59。雪峰下出云门文偃、玄沙师备二高足。文偃立云门宗;师备传罗汉桂琛,琛传清凉文益,文益立法眼宗。禅门五宗,云门、法眼二宗出自雪峰,其宗风之盛可知。

这则公案,从“从何处来?”看似平常一句问话中透出“接机”之妙,是否能“应机”呢?这取决于玄机尼师平日的参究功夫,若一般木呐之辈,显然从这平常的问话中,不可能抓住禅机,只会当面错过,失之交臂。然而玄机尼师既然能千里迢迢来参访雪峰,其必然略知雪峰家风,自家也必备资粮。故,当她听禅师这样问时,便平常回答:“从大日山来”。在此实地是否有大日山无关紧要,关键此平常的回答中也透出咄咄逼人的寒气。至此,禅师的“接机”和尼师的“应机”在看似平常中暂告一段。

“日出也么?”这是单刀直入的一问。因为在前面的问答中双方已经交锋,尼师既从大日山来,禅师问日出没有,从表面看合情合理,但是她没有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因为她知道,实相言语际断,是、否、有、无皆乖于实相,所以她顺着禅师的话说,“出则融却雪峰。”如果日出的话,能把雪峰融化掉。这是夺人一句,没有从正面回答日出还是没出,而是用假设来回答,这样便包含了夺人夺境二层用意。其一,如果日出的话,就光芒遍照,连雪峰也没有了,能修的人和所修的境双泯。其二,如果日出的话,能参(玄机)和所参(雪峰)两寂。这实则是回答我已明心见性了。

悟有浅深偏圆之分,证有真假之别,至此,玄机尼师到底悟得如何,证得如何?在我们看来,雪峰禅师几个回合也不过如此,竟被玄机尼师人境双夺,张口结舌了。

然而,禅师苦口婆心济人,他还是不放心尼师的悟证,生怕其落入文字禅,以世智辩聪应酬禅师,故跳出原话题外,重提新话头:“你叫什么名字?”如果玄机尼师真能探诸法底源,便左右逢源。禅师若一味顺原话题酬唱问答,尼师未免轻车熟路,依理思维,难以探知是否真有看家本领。又因其问平实中深藏神奇,不留痕迹,故尼师不及思维回答:“玄机”,玄机,是古代一种农家妇人织布用的木制机子,所以接问“一日能织多少布?”顺理成章。不料尼师奇峰突起回答:“寸丝不挂。”至此,一波三折,机锋交错,禅师可能印可了尼师的见地,因为诸法实际理地不立一法,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寸丝不挂”,这见地无疑是真切的。

以上四问回答,两次都是尼师独占峰头,夺人夺境,人境双夺,禅师应该印可了吧,但是不然,当尼师礼拜之后,放松思想,刚行三五步,“你袈裟拖地了!”雪峰禅师平地起风雷,她不及拟议,刚回头,便露出破绽。原来,以上四问回答只说明玄机尼师在禅理上有见解,是思量拟议口头功夫,而真正的禅境是不落思量的,拟议便乖,所以在她来不及拟议之时露出马脚,反映出她不能悟证一如,解行合一,所以禅师一声“好个寸丝不挂”,才是真正的人境双夺,犹如五雷轰顶,这对尼师及其后学无疑是一次生动的开示。在惊叹欣喜之余,不禁反观:如若是我,逢此情景时又该如何呢?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