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2年度第一期普通人,平常心——与耕云先生一晤
 

普通人,平常心

——与耕云先生一晤

郭淑敏

我与先生,神交久矣。

那是四年前的深秋,因一位萍水相逢的女性,使我历尽坎坷,一腔怨愤无处排遣之时,一个机缘,我拜读了《禅》杂志。

先生在《殷忧启圣》章中曰:

“苦痛可以净化心灵,危困可以启发智慧。冥然顽石,冲击之下犹能迸发光热。寒梅吐艳,微冰雪何以成其俊挺?生命之潜力,胥赖优患、艰危之压缩,颠沛流离之磨砺,生死挣扎之淬激,乃能凝劲意志,凝固定力,坚定信心,开拓胸襟,深潜智虑,而充分发挥、绽放生命之华彩……。”

掩卷良久,顿悟珍珠生于伤痕,凤凰生于火,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子放逐,乃赋《离骚》。

大死才能大活。经历,尤其刻骨铭心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只要悟了,只要自强不息,代价虽昂贵,但惟其昂贵,方显其珍贵。

一时肃然,亦释然。

寻迹又读先生之《安详集》。

先生曰:

什么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

便自忖:一生从不负人,惟人负我,已充盈圆足,受用不尽,又何怨之有?

遂坦坦然若南面之尊。

极爱先生之《平淡》章:

“荡气迥肠的乐章,始于无闻,终于无闻。

激湍飞泻的瀑布,始于平静,终于平静。

缤纷绚烂的画轴,始于本素,终于本素。

词藻华丽的诗篇,始于无言,终于无言。

声威煊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

慷慨悲歌的激情,始于漠然,终于漠然。

先生虽未说,但我知道,还有怨仇,也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当是事去而心随空,何须自寻烦恼,挑起不放?
只有平淡,才是人生之真正况味。

于是,万顷怒涛顿时海晏河清,复归宁静。

我于宁静中陶然忘机,坐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守着女儿,吃饭吃茶,读书作文,平怀淡泊,其乐无穷。

先生当为我恩师。只是遗憾大陆台湾,海路天阻,无缘得见先生,亲聆教诲。

辛末年夏日,欣闻先生莅临,本有公务远行,惟恐机缘难再,遂断然改期,以谋一晤。

心底曾万千次勾勒过与先生之会晤,以为该是深山古刹,云淡风清,先生长袍飘然,髯鬓如雪。象虚云老和尚,若苍松古柏,令人高山仰止;抑或象弘一大师,若青翠之远山,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象我敬仰的净慧法师,睿智、宁静……

未曾想,我与先生晤见,竟是如此一个俗处:闹市、地毯、沙发、名画,虽古朴典雅,却华贵有余。

惟有一杯香茗,清淡宜人,一如我料。

新知旧雨数十环坐,不时私语。

房门洞开:

这,便是先生吗?似乎是灰长裤,灰上衣,鬓发短短,亦为灰色,虎视牛行,却落地无声。

先生那么普通,普通得一眨眼,便消失在人群里,无处可觅。——也无须觅,先生来过便来过,一期一会,他日不再。

先生那么平常,平常得我至今忆不起先生的音容。——也无须忆,平常心是道,不过嘴眼横,鼻子竖,本无关紧要。

失望乎,希望乎?难名其妙。

细细思忖,那凡与圣,只不过隔了一层蝉翼,甚至蝉翼亦无。世上本无所谓凡与圣,只有悟与未悟。纵然悟了,也依旧山是山,水是水,蓝天白云,柳绿花红,一片婆娑世界。

先生讲禅。

所讲已记不得许多,依稀尚存一句:

“把握眼前的一秒钟……”。

这已足矣。

生命便是分分秒秒的组合。过去的,已不复归;将来的,尚未可知。只要护持涵养一颗寂然不动之心,任凭红尘滚滚,自是岿然,日日是好日。

“境由心造”,有道是:“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心不安详,纵然良辰美景亦是虚设。

曾有万千疑难欲请教先生,比如,人生这个永也解不开的谜。

还有,据说先生曾从戎,著名的《观潮随笔》便就于海岛。我想究竟:从军旅到禅门,先生曾经历了怎样一段山山水水的历程?

众人想必亦然。

人之初,生老病死随至,不求无成,不求皆苦。悲悲欣欣,著就一部难念的经。

该是“记尽山云海月情”,却相对而坐,主客无言。

空寂里,只有胸腔内的一颗心,扑扑不懈地跳。

这或许便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落言诠,便节外生枝,破坏了这完美的境界。

我与先生,算是天津同乡,席间,曾悄声说起锅巴菜——一种天津人吃的极其普通的早点。便再无话。

终于,我什么也没有问,却自觉什么都明白了。

那曾久久盘踞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与酸楚,也不觉冰释,莹莹滑过腔颊。

心境亦如洗,不留一片薄岚,一丝纤云。

有陈先生问起生命之本意,我已不再关心。

将万物划出心地之外,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不为情囿,视世界如风景,心底,便是永恒的空灵与明净。

种种人生际遇:或悲或欣,或聚或离,不过曲径通幽;抑或也有风雨,抑或也有坎坷,乃至四面楚歌,山穷水尽。殊不知,那不可知的缘,正破茧而出,转眼便是柳暗花明。

不该有抱怨,只有感恩。

感谢那位女性,感谢那场劫难,使我拥有这与众不同的经历,这段公案,这番彻悟,这多姿多彩的生命,这圆融无憾的人生,甚至与禅、与先生这不解之因缘。

否则,生命该是怎样的苍白与寂寥!

归来时,依旧暑热,依旧喧嚣,依旧高楼林立,依旧道路悠长,却自觉如入无人之境,一片清明。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