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1年度第四期略论明心见性(四)
 

略论明心见性(四)

元音老人述

(丁)证体启用

关于证体之景相,古人多不详言。一者,以此证境,非言思能及,一落言诠,即嫌住著。二者,真证得者,归无所得,不欲炫耀于人。三者,恐未悟者窃为己有,以迷惑他人。四者,恐人著境以求,反障悟门。五者,各人经过境界,亦非完全一致。以是等等原因,故只以“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万里无云之睛空”,“心月孤圆,光含万象”,“非光非昧,非大非小,非青非黄”,更或以“圆团团,光灿灿”等约略描绘之。余今似亦不例外,况余并无所证,亦无所得,更无能为言,只得拾几句现成公案,以饷读者。至于详细情形,只有留待读者自己努力用功证取体会了。

当我人修法修至能所双忘,心法双泯时,不管修什么宗,都是卒底折、暴底断,啪的一声,有如爆炸物,忽然爆破,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乃至虚空一时脱落、粉碎,化为乌有,连无有也无有。所谓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当斯时也,虽一无所有,但虚明凝寂,一灵不昧,了了常知,非如木石。虽了了而无能知与所知,以此了了全体是一片虚明灵知,不能再有能知与所知,再有知,便是头上加头,即非是了。我人证此真境后,回过头来,方才识知者个“灵知”,不在别处,整日在六根门头上放光,与我人无丝毫离异,无些许间隔,一切言行动作,无不是“它”的灵妙神用。从前为它千辛万苦,百般追求探索,原来只在目前不识,反而污糟它,屈辱它,在六道内轮回受苦,宁不冤苦!古德谓声前一句,千圣不传,面前一丝,亘古无间!又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即指此也。

但这只是素法身,尚须辛勤打磨,绵密除习,始能大放光明,工夫纯熟,即便熟睡,顶上亦如一轮中秋明月朗照。待光明精纯,宽阔天眼自然豁开,十方世界一时齐彰,我入入我有如因陀罗网,重重交参,妙用无尽。

或谓此种景相,是禅宗或密宗行人所证,至于净土宗念佛人不应如此,因彼等以生西方净土为目的,应于定中见阿弥陀佛和西方圣境,不可一无所见。假使一无所见,如何得生净土?

答曰:君不见前录之印光大师念佛三昧么?印光大师是极力主张仗佛慈力,接引生西的。他为何在念佛三昧中也说,无见之见是真见,真见无所见呢?盖真如佛性无形无相,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说似一物即不中。故真佛,实在无言可说,无形可见,但此无形之佛性,不是顽空,故能随缘现相起用,但相以随缘现起故,只是假名,非是实体。故见有相之佛不是真佛。古德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法华经》谓为化城,非是宝所。欲上品上生西方净土,须透有相之小歇场,证到无相之真佛妙体,方能如愿以偿。反是,执有形之佛与有相之净土,只能下品下生,此乃无可移易之真理。故印光大师说到念佛最高之境界——念佛三昧时,亦不得不说,无所见之见乃真见了。以证到如此高深境界,心土打成一片,心即土,土即心,发愿生西即是生自心之净土,生无所生,还怕不上品上生吗?

见性之后,若死守空境,或耽著静居,而不知于境上起用,犹如贫子发了财后,不知其用,终如贫穷一样。而且不于事境上锻炼,不得理事双融之大定,更毋臻事事无碍之境而圆成佛道之大功。故必以所悟之理于事境上磨炼,去其棱角,方臻圆妙。但初悟之人,往往不知起用之方,更不明其过程,甚或因力量一时不够,遇事而有波动时,又疑所悟为非而动摇根本,惶惑不知所惜,甚为可惜!兹将先师相六公所著《启用之过程》择其要者,节录于后,以助读者于悟后启发般若之用,而成绝顶无为之功,亦幸甚矣!

实相妙体本有无住妙用,学人须将所证得之清净自在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而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非但灭却自己之苦,且可以灭他人之苦,此即名度生。

工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越快,学人不必害怕,此第八识性田中自然翻出之种子,发动虽快,但去亦甚快,发动可能较平日为大,但发一次,小一次,短一次,少一次,不复再增长了。

工夫越深,胆子越大。如忽然遇惊,亦只一惊,不复再惊,而且力量愈用愈强。

工夫越深,忽而忘记性大,又忽而记忆力甚强,且日见敏捷;感觉力亦强,往往不加思索即与物相应,此通之先兆也。

常观此本来而默契之,习气一来,即便觉察,觉即转空,同时以般若扫荡此空,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扫至无可扫时,斯合本来,斯合般若大空之旨。

做工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要稳。准者,看准方向,无所疑退。狠者,克制自己,丝毫不留情。对自己点滴过错,也不能姑息。省者,常常反躬自省也。等者,等时候也。非有相当时间,其力不能充足,平者,观一切平等,以不论何种挂碍,皆由心不平等,分别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本不灭,何患乎失?能平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人往往有时间相,得失相,成败相,诸种习气来时,不能打破,此即空不足,慧不充也,亦即般若力不强也。故要等,等到其间,力自充足,譬如行路,贵在方向不错,按步而进,不在迟速。稳者,如是稳定永不退转也。

明心见性一事,为了无量劫生死,何等重大!绝不可以单单理解,即为算数。以由理解而得,毫无定力,则起狂慧颠倒,终不名明心,兹分七种过程:一、以极强之慧力,见到本来,由此得少分之定,如禅宗入者。或由定力强,启发般若,见到本来,如心中心密法之修入者。二、见到后,必深信勿疑,以承当为第一。三、见本性周遍法界,则法界一切一切无非是性。说幻,即一切幻,作真,即一切真,究其真幻统属假名,非有实体,心能不为所拘,是名无住。四、一切无住,虽空而不落断灭,妙用宛在。幻心非无,是名无生。五、虽名无住,但于善恶非不了知,非不分别,只是分别而不住,入于平等不二之境。六、心既平等,自无挂碍恐怖,到处自在矣。七、力量每每旋进旋退,或定或慧,后则定慧不分,只进不退。此真明心理事双融者矣。

明心后,“我见”未能即除,习气未能即净。我见习气时时来,时时能转而化之,是真明心者。若转化之力小,此另一问题。只怕不知转,不知化,即不能转,不能化矣。故学佛第一在开觉知,如得财;第二在善用其觉知,如用财;第三,并觉知而亦空之;第四,无所谓空不空,本来如是。如真富贵人,自忘其多财也。

觉照一起,习气即消,但此中迟捷,各有不同,此有过程者十: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再觉,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六、同时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尔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九、觉尚未净。十、常寂而常照,并觉亦无住矣,此是力量真充足时。

从来大习气易去,小习气难除,还是不平等。是以仍有惊、怖、畏之果。其间忽上忽下,不得以退转名之。

平时常用反观法,考察自己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者,即属生死之根,万不可固执为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

除习气,犹如人天交战,此必百战而可克胜,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后,方具可以交战之资格,此即启用,由小战而大战;小胜而大胜,根本破敌,永无后患。

用功夫,切切压制不得,躲避不得。如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对治贪嗔痴,则善恶二见,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压制,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两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

境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此静中定也;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至动静一如,无可无不可时,则大定矣。

练心要练机,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时时起观,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矣。一切烦恼,都由情见。情为我爱,见为我执。情见坚固,则成覆障,观因达果之机即不灵,此机用之所以不起也。

得他心通者,端赖观因达果之机灵速,是以理事圆通,不待思索,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说不愿说之话,肯接不愿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远矣。

见他人过在,不独难入不二,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修道人所最忌!

用功痛切时,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时,故曰如丧考妣。盖痛切之至,必失于礼节威仪也。人每不谅,谓之骄慢自大,或疑为狂。此人人必经之过程,难为辨也。

用功忽勤忽惰,若进若退,切勿疑忌,此是进功时,万勿性急而懊丧。

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乱乃我心之分别,与境无关。

修道人自赞毁他,表扬自大,最为可耻可笑,慎勿为识者所讥!

发愿不轻率,以发愿易而行愿难也。发愿欲大而坚,自心中掺不得一丝情见。

八风不动中,四风易守,四风难防,逆者易知,顺者往往入其谷中而不自如,故于顺心如意之事,更须警惕,防其卷入境中。

此中无有奇特事,但除习气,莫作圣解!所谓玄妙神变者亦希松寻常,只缘少见,因而多怪,认为玄妙,忘却本来,入于魔道,宁不可惜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