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1年度第三期《宗门武库》注释·讲解
 

《宗门武库》注释·讲解

楼宇烈等

二十、慈照聪禅师①首山②之子。咸平中住襄州石门③。一日太守以私意笞辱之。暨归,众僧迎于道左。首座趋前问讯日:“太守无辜屈辱和尚如此。”慈照以手指地云:“平地起骨堆。”随指涌一堆土。太守闻之,令人削去。复涌如初。后太守全家死于襄州。又僧问:“深山岩崖中,还有佛法也无?”照云:“有”。”进云:“如何是深山岩崖中佛法?”照云:“奇怪石头形似虎,火烧松树势如龙。”无尽居士④爱其语,而《石门录》⑤独不载二事。此皆妙喜⑥亲见无尽居士说。

注释:

①慈照聪禅师:慈照蕴聪。参看第十一则注⑧。

②首山:五代临济宗僧,名省念(926~993)。山东莱州人,俗姓狄。师风穴延沼。后开法于汝州首山故号。《五灯会元》卷十一有传。

③咸平;宋真宗年号,当公元998~1003年。襄州:今湖北襄樊市。

④无尽居上:名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曾任通州主簿,尚书右仆射等。因读《维摩诘经》有感,乃归信佛法。著作多种,最重要者为《护法论》)一卷。

⑤《石门录》: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慧洪(又名德洪)所著之《石门洪觉范林间录》,内名系慧洪与林间胜士清谈高僧之信行,丛林中各种遗训等语要百余篇。

⑥妙喜:即大慧宗杲。参看第十五则注⑦。

讲解:

本则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宣扬佛教的报应理论,说明侮辱僧人,诋毁佛法,将会遭到报应。后一部分道出禅宗一个旨趣:佛法无处不在,即使枯槁之物,在其自然状态中就有佛法,人们从中也可以得到启悟。也即“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意。 (张学智)

二十一、庐山李商老①,因修造犯土②,举家病肿,求医不效。乃净扫室宇,骨肉各令斋心③,焚香诵“炽盛光咒”④以禳所忤⑤。未满七日⑥,夜梦白衣老人⑦骑牛在其家,忽地陷,旋旋没去。翌日,大小⑧皆无恙。志诚所感,速如影响⑨,非佛力能如是乎?

注释:

①李商老:生平不详。

②修造犯主:因修建房屋而触犯了土星。

③斋心:清心洁身,忏悔祷告。

④炽盛光咒:相传为一种能祛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之灾患的咒语。此出于唐不空译的《佛说最胜无比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宋天台宗僧遵式撰有《炽盛光道场念诵仪》详细叙述了此仪式的形式和步骤等。

⑤以禳所忤:攘:去除病殃;忤:违逆。意为通过念咒祷告,以求去除所受的病殃和不幸。

⑥七日:佛教中各种道场仪式多以七日为一期,如荐亡者有七七斋等。宋遵式在《炽盛光道场念诵仪》中也讲到诵此咒七日,一百零八遍。

⑦白衣老人:大概是指使李家举家病肿的作祟之妖邪。

⑧大小;指全家老少。

⑨速如影响:意为立竿见影,当下得报。

讲解:

这则记载的是佛教的感应故事。富家李商老,兴土木,造房屋,而触犯了妖邪,致使全家遭疾。因其病非医药能除,于是令家人清心洁身,焚香诵咒,祈愿消灾去病,仅七日,全家老少得以无恙。此类感应之事,在佛教典籍中屡有记载,其意一则宣扬佛力不可思议;一则教人向善,勤事佛法。一如。大慧宗杲禅师在此则结语中所言:“志诚所感,速如影响,非佛力能如是乎?”。 (陈继东)

二十二、顒华严①圆照本禅师②之子。因吃攧有省③,作偈曰:“这一交,这一交,万两黄金也合消;头上笠,腰下包,清风明月杖头挑。”富郑公④常参问之,一日见上堂,左右顾视,忽契悟,以颂寄圆照曰:一见顒师悟入深,因缘传得老师心。江山千里离云隔,目对灵光与妙音。”郑公罢相居洛中,思顒示诲,请住招提⑤,闻顒入境,躬出迓之,临登车,司马温公⑤适至,问。“相公何往?”郑公曰:“接招提顒禅师。”温公曰:“某亦同去。”联鏕出郭,候於邮亭。久之,忽见数十担过,温公问:“谁行李?”荷担者应曰:“新招提和尚行李。”温公遂索马归。郑公曰:“要见华严,何故先归?”温公曰:“某已见他了。”竟先还。妙喜尝见李仪中少卿言之。

注释:

①顒华严:宋云门宗僧,名修,姓梁氏。先“依霍山文广上人出家圆具,横经讲席洞晓佛意,华严九会敷演三四。遂游诸方,造苏州瑞光圆照宗本法席扣问禅宗,一日登溷捺倒打破水瓶有省,作偈曰:“这一交这一交”云云。名声蔼然,遂出世说法,乃嗣圆照本。初住寿州资寿,历迁数大刹。又迁舒州投子,道誉愈播丛林,因号曰“顒华严。”(《禅林口实混名集》)

②圆照本禅师:“宋云门宗僧,名宗本(1005~1087),无锡官氏子,持戒清净,博通能文。从天衣义怀学,得其密印。初居苏州瑞光寺,后受杭州净慈之约,因而两州道俗相争不下。杭守乃移文论苏人云:“愿借师三年为邦人植福。”苏人始可。神宗时,奉勅主东京慧林寺,赐号圆照。以元佑二年(1087)寂于灵岩,寿八十二。《续传灯录》九)

③因吃攧有省:参阅注①。

④富郑公;即富弼(1004~1083),北宋大臣,字彦国,河南洛阳人,曾任枢密副使、宰相等职,反对新法。后封郑国公。

⑤招提:具名“招斗提舍”,译云四方。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魏太武造伽蓝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名。

⑥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曾任翰林院博士,御史中丞等职。主编《资治通鉴》,另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后追封温国公。

讲解:

这则公案的关键是顒华严杖头之物。他先因为攧交有省,悟得一身清净,“清风明月杖头挑。”到后来司马温公见时,却又是人未到而行李包裹已“数十担过”。其间大有差距,司马光大概据此断定禅师已失禅僧清淡风范,所以,“竟先还”。或许杖头之物别有深义,虽担荷甚多而其主却不累于物,洒脱依然?(岩城英规,周学农)

二十三、舜老夫①住庐山栖贤②,槐都宫守南康③,因私忿,民其衣。净因大觉琏禅师④尝入舜室,闻舜还俗,遣人取归。净因让正寝居之,自处偏室。仁宗数召琏,入内问道,毫不言舜事。偶一日,嘉王取旨出净因饭僧⑤,见大觉侍舜之旁甚恭,归奏仁宗。召对便殿,见之叹曰:“道韵奇伟,真山林达士。”于扇上书云:“赐晓舜依旧为僧,特旨再住栖贤。”仍赐紫衣银钵盂。舜罢栖贤日,以二庄力舁轿。至罗汉寺前,二力相谓曰:“既不是我院长老不能还去。”弃轿而归。暨舜再来令人先慰谕二力曰:“尔当时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惧。”舜入院上堂颂曰:“无端被迍枉遭谮,半年有余作俗人,今日再归三峡寺,几多欢喜见多嗔。”

注释:

①舜老夫:宋云门宗僧晓舜。参看第五则注①。

②庐山:地名,今江西九江市南。栖贤:寺名,在江西星子县庐山五老峰。

③槐都官:不详。南康:地名,今江西九江市。

④净因大觉琏禅师:宋云门宗僧怀琏(1009-1090),俗姓称氏。嗣泐潭怀澄,赐号大觉禅师。元五年示寂。《五灯会元》卷十五有传。

⑤饭僧:向寺院僧众施斋饭。

讲解:

这则故事主要讲的是云居晓舜的一段曲折经历。晓舜虽被谮枉强逼还俗,但不失禅家作风,以致仁宗召见时仍有“真山林达士”之叹,承旨返寺时,又先派人慰谕前有怠慢之举的两个庄力,不与计较,表现出很高的风尚。
(永富青地、周学农)

二十四、舜老夫①一日举:“盐官和尚②唤侍者:‘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已破’。官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③来。’侍者无对。”舜云:“三伏当时,正须扇子,为侍者不了事。虽然如是盐官太絮,何不大家割舍。侍者当时若见盐官道:“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便向道:‘已在④堆上了也”。

注释:

①舜老夫:即云居晓舜。参看第五则注①

②盐官和尚:唐齐安国师,马祖道一法嗣,俗姓李,海门郡人,谥悟空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三等有传。

③犀牛儿:这里可能指犀牛角扇柄,也可能指犀牛。按舜老夫下文所说,他似乎理解为犀牛角扇柄。

④:粪。

讲解:

这一则是舜老夫对盐官和尚要犀牛扇子公案的评述。侍者由於禅悟未开,因此当盐官和尚出其不意地要他“还我犀牛儿来”时,一下子被窒住了,不知所对。应当如何对答,禅师们按各自的想法有各种不同的应对。在《景德传灯录》与《五灯会元》中都记载有后来禅师的解答。如:投子代云“不辞将去,恐头角不全。”资福代作圆相,心中书牛字。石霜代云:“若还和尚,即无也。”保福云:“和尚年尊,别请人好。”等等。舜老夫则认为,盐官和尚太絮叨,侍者又太窒疑,当盐官和尚说“还我犀牛来”时,侍者何不回答说:“早已扬在粪堆上了。”这样的彻底抛弃,岂不是谁也不用再挂牵了?与上述所引各解比较,舜老夫的解答似乎更干脆彻底些。(楼宇烈)

二十五、翠岩真点胸①,尝骂舜老夫②说无事禅,石霜永③和尚④令人传语真云:“舜在洞山悟古镜因缘,岂是说无事禅?尔骂他,自失却一只眼。”舜闻之作颂云:“云居不会禅,洗脚上床眠,冬瓜直侗,瓠子曲弯弯。”⑤永和尚亦颂曰:“石霜不会禅,洗脚上床眠,枕子扑落地,打破常住砖。”⑥舜一日上堂云:“黄昏后脱袜打睡,晨朝起来,旋打行缠①,夜来风吹篱倒,普请奴子劈蔑缚起。”下座。

注释:

①翠岩真:宋临济宗僧,名可真(?~1064),福州人,石霜楚圆法嗣。可真禅师机辩迅捷,禅林称真点胸。《五灯会元》卷十二、《续传灯录》卷七等有传。

②舜老夫:即云居晓舜禅师。参看第五则注①。

③石霜永:宋临济宗僧,名法永,汾阳善昭法嗣,生平不详。《五灯会元》卷十二有传。

④古镜因缘;据《五灯会元》卷十五晓舜传,舜曾参洞山,后经武昌谒刘公居士,刘问:“古镜未磨时如何?”舜答未契,归洞山。洞山晓聪禅师启发之,遂于言下大悟。

⑤瓠子:一种葫芦类蔬菜。

⑥常住砖:常住有多义,此处泛指寺院之集体。因寺院系四方僧众恒常居住之所,寺院财产亦属四方僧共同享用之物,其性质恒常不变,故称常住。“常住砖”即寺院所有之砖也。

⑦《五灯会元》所载晓舜传:“上堂:‘诸方有弄蛇头、拨虎尾。跳大海、剑刀里藏身,云居这里,寒天热水洗脚,夜间脱袜打睡,早朝旋打行缠,风吹篱倒,唤人夫劈蔑缚起’。上堂:‘云居不会禅,洗脚上床眠,冬瓜直侗,瓠子曲弯弯。”’行缠即绑腿。

讲解

这是一则关于不同禅法之间争论的故事。晓舜主张的“无事禅”是指“平常无事,不立知见,不求妙悟”的重视自然的禅法,是与主张机锋公案,强调妙悟的禅法对立的,可真从妙悟禅的立场批评晓舜,法永说晓舜在洞山曾参古镜公案而得悟,不应当批评他只说无事禅法,意谓晓舜的禅法也还是有“悟”的方面,但是晓舜自己并不同意这个说法,于是作了一首提倡自然无事禅的颂,这等于向法永提出了异议。于是法永也作了一首颂来回答,大意是说,禅的境界及其日用表现固然是平常自然,但禅师的境界与百姓日用不知的自然有质的不同,因而一般人欲达到禅的悟境须有一个顿悟的飞跃。晓舜则始终坚持无事禅的立场。 (陈来)

二十六、五祖①会中有僧名法閦②,入室次,祖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僧云:“法閦即不然。”祖以手指云:“住!住!‘法閦即不然’作么生?”閦于言下有省。后至东林宣秘度和尚③室中,尽得平实之旨④。閦一日持一枝花绕禅床一匝,背手插于香炉上,曰:“和尚后道意作么生?”宣秘累下语,閦不诺,经两月日,遂问閦曰:“尔试说看。”且曰:“某甲只将花插香炉上,是和尚自疑,别有什么事?”

注释

①五祖:指五祖山法演。湖北黄梅双峰山之冯墓山,禅宗五祖弘忍尝居此,故名五祖山。法演(?~1104),北宋临济宗杨歧派僧,绵州邓氏子,年三十五始出家,游学成都,习《百法》、《唯识》诸论。曾南游淮浙,谒圆照宗本、浮山法远等,后投白云寺守端,晚年住五祖山东禅寺,世称五祖法演、弟子众多,最著者为佛眼清远、太平慧勤、圆悟克勤,有“法演下三佛”之称。《五灯会元》卷十九有传。

②法閦:法演会中上座。

③东林宣秘度和尚:名思度,东林常总的弟子,生平不详。《续传灯录》卷二十仅录其名。

④此一句《五灯会元》作“后至东林宣秘度禅师席下,见其得平实之旨”,于义为高。

讲解:

这故事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弹宗第一义为“不道之道”。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与汝说。”意为“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不道之道,一落言诠,即乖本旨。法说自己不是不与万法为侣者,实际上已对这个不道之道作了回答,故被五祖喝断。第二层,法閦持一枝花插香炉上,欲以此试思度是否真得“平乡之旨”。盖东林常总主张无事禅,即“以平常事不立知见解会为道,更不求妙悟”(宗杲语,见本书第三十六则),然而思度却反复参悟,故法为其说破。(张学智)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