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1990年度第四期 / 禅林粹语 |
禅林粹语 惟明 |
潭州水西南台和尚僧问:“祖祖相传,未审传个什么?”师曰:“不因黎问,老僧亦不知。” 江陵府承天院宝照正觉禅师学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圆同太虚”。曰:“为什么不见。”师曰:“不见什么?” 潭州福严审丞禅师因丞相参次,乃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指庭际柏树示之,如是者三。丞相有省,作偈曰: 出没闲云满太虚,从来真相一尘无。 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伯一株。 灵澄上座《西来意颂》: 莫问西来旨,休寻柏树窠。 商量人不少,错会衲僧多。 有念令他叱,无言亦被呵。 瞥然恁么会,鹞子过新罗。 三界 杭州天龙和尚僧问:“如何得出三界去?”师曰:“汝即今在什么处?” 京口听潮憨云顶禅师僧问:“须弥山毕竟是有是无?”师曰:“顿向你面前了也!” 扬州兴教破云义禅师上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请问诸人:既无一物,即今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四时寒暑,两仪日月,万象森罗,一切世间种种色相,毕竟向何处安住?”良久,喝一喝,曰:“贪观天上月,失去手中桡!” 洪州严阳新兴院斋禅师僧问:“如何得出三界去?”师曰:“汝还信么?”曰:“信则深信,乞和尚慈悲。”师曰:“只此信心,亘古亘今,快须究取,何必沉吟,要出三界,三界唯心。” 江山万里图 宏智正觉禅师偶成示众: 杨柳斜风力弱,芭蕉击雨声寒。 莫把见闻作对,谁作声色相瞒。 偃溪广闻禅师题江山万里图: “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孤迥迥,山不是山;澄湛湛,水不是水。无目前法,有目前意,才起一念及路旁堠子,何止白云万里!”。 南堂了庵欲禅师题江山万里图: “未达境唯心,毛端万里;达境唯心已,万里毛端。作是画者,政如世人追忆梦事,于诸梦境,作真实想。以梦意识运梦笔,写梦所见:高为山邱,深为江河,险为剑客连云,恶为瞿塘滟;城邑聚落,舟车往来,烟云蔽亏,千态万状,能作所作,均一梦中。复有梦人,睹相生爱,而珍玩之。噫!三界扰扰,孰非梦耶?本净明妙,谁为觉者?我作是说,当有拊卷而作者矣。” 日本大觉禅师示阿上大师:“人生如幻,尘世非怪!幻中有坚实者,自是诸人被妍丑所惑,是非所移,不见虚幻中有坚实的!所以无明烦恼即是佛性,幻化空身即是法身。迷头认影,名之业缘,超脱情尘,谓之觉悟。而今要不受一切扰,先立主宰:看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是有是无?若道有,劫火洞然,大千俱坏,许多境界何处去?若道无,眼底青红碧白,岂是无耶?但如此推看,时至自明。” 佛事(一) 真净克文禅师供养罗汉上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未有一法不从心之所生,心若灭也,一切法灭;所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三际既不有,一心何所生?大众,但尽浮想,尽证阿罗汉;浮想不尽,总归流浪生死。”喝一喝,下座。 天目礼禅师重装心镜奂禅师像及僧伽像,开光法语曰:“心镜僧伽饰旧容,分明五彩画虚空,要知空作何形段,只在如今一点中。且道是哪一点?”以笔作点势,云:“开眼也著!合眼也著!” 日本西源特芳和尚佛菩萨像开光,赞扬众德: 释迦文佛天上天下,自称独尊,遍雨法雨,群生沾恩。 文殊大士五台无文殊,者里无文殊,即今在何处,文殊自文殊。 普贤大士行愿如山,智慧如海,象王呻,仪容现在。 地藏愿王一锡金环,惊动天地,六道众生,阿谁瞌睡。 弥勒大士弥勒真弥勒,时人总不知。莫待龙华会,时时成佛时。 观音大士尘尘刹刹,个个观音,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势至菩萨稽首大势至,威力动大千,七珍及八宝,现出众人前。 阿弥陀佛念念弥陀佛,各放十二光,本来无处所,何更有西方。 阿如来阿佛国土,一见不再见,巍巍堂堂,众人瞻恋。 佛事(二) 无幻性冲禅师为童儿秉炬: 一点无明是祸胎,为渠撞入是非堆, 今朝抛却娘生壳,始信从前蹉路来。 “某!三缘和合,亲怜掌上之珍;四大各离,人起爱中之惨。是汝幻生幻灭,教人涉爱涉僧,不唯悲喜昧天真,亦且牵缠生罪业。今则到这里,情爱顿空,冤亲平等,业债从斯而截断,觉心由是以开明。明不执相,断无断性,方可礼觐德生童子,来参胜热明师,与善财众艺把手并行去也;其或未然,再听后偈:咦!亘天红焰元非火,劫外灵光本自然!” 千岩元长禅师为楼文翁入圹: 生死世之常,消长天之道; 人为万物灵,一老一不老。 “恭惟故檀越文翁提举楼公尊灵:富寿双全,名行兼至,八十五年前,未有父母所生皮袋子;八十五年后,父六所生皮袋子终归土里!八十五年中有见闻知觉,有喜怒哀乐,别尊卑,分善恶:事上种种有条,理上头头无错,为井邑之老成,成儿孙之家活,圣世现长者之身,人中奋丈夫之作,皆从皮袋子主人公做将出来!如今主人公抛了皮子,盛在棺材里,且道:与父母未生前面目,同耶?不同耶?一即三,三即一,千变万化从中出,金乌夜夜彻天飞,朝朝涌起团团日;世尊云: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老檀越!这个是生死岸头事,超生脱死一句,又且如何?”拈土云: “大地都卢土一撮,一撮土中天地阔! 天地只是一灵棺,一对眼睛活泼泼。 回头撞着自家底,明月清风安可比, 耀古腾今只这是! 老人年尊,伏惟安置。” 无准师范禅师为法清上座入塔:“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离念清净,乃能证入;若果能证入,则森罗万象,四大五蕴,根根尘尘,悉皆清净。”指骨云:“只这个岂不清静!既然如是,不得动著!无处安著。” 法语 兀庵普宁禅师示日本关东法孙: “关东掌国法孙,诚至信向佛法,只欲发明已躬一大事,怀香袖纸,拜求法语并袈裟,为究道之助。勉为引笔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诸佛法者,皆从信心之所生!但信心坚固,则善心坚固;若善心坚固,则道心坚固;若道心坚固,则佛心坚固。与天地同根,万物同体,利人利物,亘古亘今,无一毫之差别者也! “信心者,信向佛法僧三宝,敬信天地人神,教养父母师长,一切事皆能敬信,无有退失。信能必到如来地者也。信向心如是,便能持五戒、修十善。若持五戒坚固,善根不断,必生人道;若修十善坚固,必生天道。若生生信心坚因、善根不断者,即是三资粮、四加行位、菩萨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顶、忍、世第一位是也。自此从凡入圣,十地位菩萨,乃至金刚心后,解脱道初,方且渐次入等觉位、妙觉位。自十地位,至此妙觉位,谓之如来地,说法如云,利生如雨,自利利他,度未度也。如来地者,即自己信向坚固之心是也;持五戒、修十善坚固之心是也。但心心坚固位位增修,无有退失者,即是佛心,必到如来地也。纵饶修习到此,却不要执着,直须没彼前来之位名,但彰自己之实行:吾亦不知吾是谁,与天地同根,万物同体,方有少分相应。戒律中、教相中,所说一同。 “若要参透向上一著,须是离心、意、识参,出圣凡路学,方有趣向分,岂不见赵州和尚有僧问云: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答云:无。自古及今,恼乱天下衲僧,无有休日。法孙但十二时是,行住坐卧,只向无之一字,切切留心,念念不舍,食息不忘,日久岁深,忽然参透,历历分明,丝毫无疑,自己本来面目、本地风光,顿现在前,便与从上诸佛诸祖,所得所证无别,此生他生得大自在,得大解脱。便见从前信心、善心、佛心、自己心、他人心、天地同根之心、万物同体之心,无一毫差别,尽大千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亦无一毫差别,于无差别中,千差万别。信心亦如是,善心亦如是,佛心亦如是,乃至菩萨心、缘觉声闻之心,天地人、飞走、山河大地之心,亦如是。心心如是,可以治国家,利人利物,尽未来际,无有退失。作是说者,闻是说者,谁复谁乎?咄!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 赞 北宋苏轼《观世音赞》: 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 唯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 火坑与刀山,猛兽诸毒药, 坐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 呼者若自痛,则必不能呼, 若其了不痛,何用呼菩萨。 当自救痛者,不烦观音力, 众生以二故,一役受诸苦。 若能真不二,则是观世音, 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赴救。 宋神宗以高丽磨衲赐佛印了元禅师,苏轼作《佛印磨衲赞》,游戏翰墨,发扬色空不二境界:“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游京师,天了闻其名,以高丽所贡磨衲赐之。客有见而叹:‘呜呼、善哉!未尝有也!尝试与子,摄其斋衽,循其钩络,举而振之,则东尽夷,西及昧谷,南放交趾,北属幽都,纷然在吾针孔线蹊之中矣!’” 佛印欣然而笑曰:“甚矣,子言之陋也!吾以法眼视之,一一针孔有无量世界,一一世界满中众生所有毛孔所衣之衣,针孔线蹊,悉为世界,如是展转经八十反,吾佛光明之所照,吾君圣德之所被,如以大海注一毛窍,如以大地塞一针孔,曾何夷、昧谷、交趾、幽都之足云乎!当知此衲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重非轻,非薄非厚,非色非空,一切世间折胶堕指,此衲不寒;烁石流金,此衲不热;五浊流浪,此衲不垢;劫火洞然,此衲不坏。云何以有思维心,生不劣想!” 于是,蜀人苏轼闻而赞之曰: 匣而藏之,见衲而不见师。 衣而不匣,见师而不见衲。 惟师与衲,非一非两, 眇而视之,虮虱龙象。 念佛 四明竺仙和尚怀净土诗(录四): 欲趋宝地瞻毫相,不用金桥驾碧空, 一念不生全一念,横河跨海与天通。 人人尽是丈夫儿,我与如来愿不违, 作佛固非奇特事,却惭挂在口唇皮。 欲归清泰旧家邦,岂用壶公缩地方, 路在自家心性上,眼开眼合不曾忘。 佛去我兮还不远,我怀佛也且宜宽, 宝莲花捧黄金足,十二时中在鼻端。 慈爱怀深禅师念佛颂(录四): 万人同志念弥陀,众力相成愿力多, 一念莲花亲见佛,方知净土胜娑婆。 树林水鸟各宣扬,宝网金台尽道场。 会得钟鸣并鼓响,弥陀触处入毫光。 须发看看染雪霜,心猿意马尚颠狂。 一朝掩目归空去,始信泥犁岁月长。 业报差殊事不同,劳生无地出樊笼。 欲知自性弥陀佛,在汝朝昏一念中。 古德,念佛偈(二) 惟心净土宜承当,自性弥陀触处彰。 无苦无忧真极乐,勿憎勿爱即西方。 恒沙功德本来具,妙宝庄严不可量。 好个主人无量寿,见闻声色露堂堂。 警策 真州定山方禅师上堂云: 今日与众评章,共立丛林保社。 入门须辨主宾,起坐常存高下。 寮舍笑语低声,他家笔砚莫把。 点茶吃了添汤,田地污须扫洒。 万事一切寻常,不用强生敬且。 吾门无种不有,切莫传归俗舍。 是非长短谁无,信士闻以为差。 如来大藏教言,好向人前说打。 待伊欢喜上心,万种千般肯舍。 得了修造供僧,福利全归施者。 辄莫别作闲缘,果报牵犁拽杷。 三途地狱辛酸,莫待临时惧怕。 此乃略说大纲,看者莫生惊讶。 不信但看古伽蓝,堂堂粉壁分明画。 玉林通禅师望日早参,师云:禅林秋晚,学道之士,贵乎一切真实: 专为生死,不争人我,是发心真实。 切问近思,不学虚头,是参问真实。 一一从胸襟流出,盖天盖地,是酬唱真实。 好贤乐善,成人道业,是领众真实。 省虚文,务诚敬,是礼貌真实。 诫浮华,崇节俭,是日用真实。 远奸佞,近仁厚,是交接真实。 明因果,识罪福,去害除弊,是任事真实。 甘淡泊,耻谋求,是家风真实。 更有一处真实,一发与诸人道破: 大抵还他 肌骨好,不搽红粉也风流!(按:指常住真心)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