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1990年度第二期 / “安祥”的价值 |
“安祥”的价值 福建 本源 |
禅是什么?这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能够讲清楚的问题。对之,人们只能从心的蕴涵中,去施设思惟静虑时的种种境象;或者是,从追求启发潜意识的内证工夫上,去剖析精神与物质的本来面目,依此玩味禅的真谛。所有这些,包括理论方式和实践方式,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如何圆满地去表达禅的本意,这是人间佛教的需要。耕云先生的著作《安祥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而的概念,这就是“安祥”。 “安祥”一词,出自我国古言名相。东汉文人蔡邕《与何进书荐边让》云:“安祥审阅,守持内走”;意“谓言语行动从容自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1001页)禅的本意即曰“定”,其作用谓“善心一境性”。可见,以安祥去概括定的语义,并融会禅的本意是确切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遵循这个原则,安祥之禅符合人间佛教的意义。 安祥是一种心态,它规定并制约着人的思想行为,使之朝着人生价值的方向发展。这正是佛法的着眼点,亦是安祥的可取之处。当我们把佛之法遁于人的关系中,去分析它的价值时,此时,人对法有二种不同的把握方式:一曰“比量”、二曰“现量”。《安祥集》说:“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辨,而当场将法和盘托出,真接感受,这就是‘现量’。”意思是讲,若我们以比量的方式去把握法,那这个法无非是概念的承载物,它与人的关系是互相外在的,因此是不可能达到究竟和谐的;若我们以现量的方式去把握法,那这个法则是心境直观感受到的东西,它与人的关系是互相内在的,因此是终可能达到究竟和谐的。初祖达摩告示二祖慧可那所谓“安心”即禅的道理,指的便是把法安置在现量的心境上。这样的心境在人的思想行为中,表现为何种心态呢?安祥之概念的意蕴,对于表达这样的心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故“安祥是法的现量”、“安祥是禅的生命”,此言不差。 佛教教人的目的,就在于“弃迷开悟、离苦得乐”。弃迷开悟是谓禅的境界,它反映于人的思想行为上则表现出对人对事、于情于理,皆是有正确的感受。如何才能够获得一切之正确感受的心态呢?《安祥集》说:“那就是一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着、一切相对底调和、统一的心灵状态。”对此,我们只有归结于“守持内定”之安祥的功夫了;当然,这种观点或立场是以价值判断的哲学范畴为出发点的。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