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0年度第二期禅修与气功胜劣辨
 

禅修与气功胜劣辨

佛日

佛教徒所修的禅定,现在气功界普遍说为气功。从时下“气功”的实际涵义及气功界的观察角度而言,这未必是错。然就气功学的整体及气功锻炼的主流来讲,气功与禅修,尚有质的不同,一胜一劣,不可不辨。气功之劣,实为目前气功界种种弊端之源。这里所说气功,乃从佛学观点而言,不包括被目为“气功”的佛家禅修或实即禅修的“佛家气功”。

一、正归依与无正归依

归依三宝,是学佛包括禅修的必要前提,密乘还于归依三宝上加归依上师为四归依。归依者归投依靠、遵循取法,以获得可靠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人生安身立命之本。凡人无不有归依,不归依正道,则归依邪道,即无宗教信仰者,也各有其所归依,高等者归依某种主义,或归依良师益友,或归依自己认定的某种人生观,低等者则归依金钱名位、狐朋狗友。归依若正,其人生才能有正确的指南,其心灵才能有安全的归宿,有了这种人生智慧与稳定心理为保险,修习禅定气功,才能有成功的保障。若归依不正,则见解邪伪,心理不安,常为声色名利所诱,难以摄心入静,容易误入歧途。

禅定、气功的修习,尤其需要有正归依。为什么?因为此类锻炼技术,牵涉人的身家性命与终极托付,非玩耍娱乐之事,若深入定境,其体验境界,超出常人经验知识范围,非各家学说主义所擅,非现代科学、哲学所能解释指导,为求稳妥,不可不归依先成就者,尊重、学习其教诫。而求前人之圆汇合成就者,求前人禅学体系之最称精深丰富者,求这种体系之传承发扬者,则莫过于佛、法、僧三宝,或加上师四宝。归依三宝或四宝,为佛家禅修之第一加行。

第一归依佛宝者,佛指释迦牟尼及十方世界一切佛,乃圆满觉悟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并能圆满觉他的自我实现者,为宇宙性的智慧实体,悲智双圆,人格伟大,以普渡众生为己任,堪作我人的无上导师,故称为宝。对修禅者而言,佛还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激发其潜在能量,促进其速得成就。

第二归依法者,法指佛法,为佛陀所实证的本来真理,开示与人者。它从佛陀禅 思所证圆满智慧海中流出,不同于世间从相对的认识途径所得有限的知识,能揭示宇宙万象的真面,打开对科学来说还是个“黑箱”的心灵世界的谜底,指示人类圆满开发自性潜能、超出生死苦恼、获得最大自由的大道,堪称世间的无价宝。佛法实以禅学为核心,其学凝集佛陀及其上百代无数圣弟子的实践经验,关于禅定原理、方法、效用等各方面的阐述,极为系统精深,非今日尚处草创阶段的气功学所可比拟,对于气功修学者来说,弥足珍贵。

第三归依僧者,僧指以出家众为主体的佛法传承者,作为归依对象的僧,指佛弟子中“见道”以上的圣贤。《瑜伽师地论》卷64云:“先受归依三乘,皆取见道以上。”此类僧亦名“真实僧宝”,包括文殊、观音等大菩萨,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及历代祖师高僧,当代圣贤僧。他们传承佛法,修学成就,堪为人师,甚难值遇,故名为宝,是修学禅定者最可靠的师 友助伴。密乘所依止的上师,属僧宝之列,被认为是三宝的具体代表者。归依僧宝,主要是归依他们的正见,归依他们所解释阐扬的佛法。

佛教徒归依三宝,不但须经一定的仪式,而且须内心真正归依,时时不忘,才算真具三归依。而三归依的最深意趣,不过是归依自心本具的清净觉性,与他教之归依神鬼颇为不同。大乘行者坐禅之初,必先三归依。密乘则以求受上师灌顶为受学密法的先决条件,灌顶的主要内容,即四归依。不依法灌顶而修密法,违佛轨制,不得本尊加持,且有盗法之罪。各种密法仪轨,皆以观诵归依倡为首。缺了归依,修学佛家禅定,多有障难,不可能成就。即使盗取佛家最极秘密之法,若内心无真正三归依,不管如何勤修苦练,也是白费功夫。

相比之下,诸家气功所缺者,首先就是正归依。现在流行的气功,多属传统医学、武术、民间功夫的流衍,有些是以前会道门的功夫,多无清楚的传承,系统的理论,讲不出本派得大成就、于史有证的祖师的名字,拿不出象样的传统专著。若论祖师之人格伟大、智慧圆满、神通法力无边、门弟子成就者无数,名垂千秋,道流全球,请问谁堪与佛家相比?只有集中华传统炼养功夫之大成的道教仙学,尚堪相侔,然道门中祖师,自吕洞宾以后,纷纷禅道双修,由道归禅。至于一类新创编的功法,其发明者的道德、功力、神通、声望、学问,恐怕亦未有敢与佛陀及佛门大德相比者。一种新功法的利弊,应经长期实验,不能光看眼前一点气的效应、治病的效果,更要看久练下去有无弊端,岂可轻易推广、贸然学练。若论实验之久,无过佛家禅法。另一类号称“佛家功法”以召徕顾客者,因其传授者皆非圣贤僧,其所传是否佛家真货,大须仔细,岂可轻信。即如在《气功》等杂志上大登广告自称“佛家上乘功法”的禅密功,从其“双云”、“合气”等术语看,明明取自道教,而其具体功法则非禅非密,亦非道教正宗仙术,不过杂取一些佛道中的枝末而已。创编传授者或许无意假冒,学修者岂可随便轻信人言。若只求治病健身,不求学佛,倒也罢了,若为慕求佛法而归依此类气功师,岂不是唐僧错入小西天。佛教强调归依僧不可缺,即是为了防止世人认假为真。世间各种技艺,无不以专职从事者为精,若论专职从事禅定、气功者,当然要数出家弃俗,以“一禅二诵”为正业的僧尼。今日的气功师,其修炼的条件,谁能跟僧尼相比?就算今日僧尼中禅功高深者较为难遇,但他们中的不少人起码还能传授历代高僧传下来的禅法,无论如何也要比不懂佛法、有家室儿女之累的气功师强。佛教说:三宝难逢,佛法难闻。今虽末法,三宝俱在,求之甚易,既不会强迫你交几十上百元的报名教功费,也不会把佛言祖语标高价卖给你。现在不少人极熟心练功夫、得智慧、得受用,宁可花许多血汗钱去归依凡夫气功师,出高价买他们一本薄薄的教材,学一些扭腰摆臂、采天光吸地气一类连道教都早抛弃了的下乘东西,而不肯不花一钱去归依三宝。从佛教的眼光来看,真如生盲无目,东碰西磕,着实可悲!

气功师们因为缺了正归依,没有强硬的主心骨,当然无力摆脱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系缚,目前气功界捞钱沽名、明争暗斗、巫术盛行、走火入魔等弊端,溯其根源,便在于无正归依。

二、菩提心与执着心

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徒修禅的第二加行,表明了修禅的根本宗旨。菩提意为觉,初学所发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宏大誓愿,这被概括为功课中常诵的四句偈: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密乘还加“福智无边誓愿集”为五宏誓愿。就实质言,菩提心乃众生本具佛性、自性清净心,一旦明心见性,性体上自然会具足五宏誓愿,而且非智不二、体用一如,虽力修万行而一无所住,不被烦恼系缚,不堕迷惑执着,表现出高尚人格、卓越智慧、勇猛无畏的精神。初学佛者真诚发宏誓愿,以为自己的理想,念念不忘,以此心修习包括禅定在内的六度万行,便会渐渐与本具净菩提心相应。以这种菩提心修禅,才能目光远大、胸怀开阔、心气沉着、力量充沛,不为声色货利所诱,不为毁誉荣辱所动,不屑屑于小成小效,不会因烦恼妄念而走火入魔。如此修禅,虽不求健身延寿而自然身健寿延,不求气感小效而自然浩气长存,其涤除烦恼、培植福慧、得大自在的效用,岂拘拘于自己健身延寿的气功所堪与相提并论。

相比之下,气功家们修炼、传授气功,正是缺了菩提心,而不离世俗妄心、执着心。高级者或求治病救苦、提高智能,乃至探索生命秘奥,为人体科学、两个文明的建设作贡献,这当然值得钦敬,但较菩萨之菩提心,心量未免嫌小。次等者只为自己打算,求治病健身,延年却老,好多拿几年退休金;或则求得气发通,以便逞能出名,创造自我价值。更次者则颇具商业眼光、赢利伎俩,想借教功大捞一把,腰缠万贯,美美享受一下现代荣华。如此类者,近年来实繁其徒。到处函授、办班、报告,广告上无不把某某名师、本派功法大吹一番,一派江湖气,而旨归莫不在钱,报名费动辄数十数百,一张门票卖几十元,没钱者请靠边站。这股商品化歪风,严重损 害了气功师的形象,破坏了气功的声誉。而其根源,并不在气功本身,而在于人的执着妄心。

《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以此心修禅,才能召致世间、出世间的殊胜果报,圆满开发自性潜能。因心若劣,其果报亦必下劣,功夫费了不少,收效却甚可怜,如《楞严经》所教诫:“因地不真,果召纡曲。”古谚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则仅得其下。”若只以庸常世俗执着心修气功,欲求健身延年益智,恐怕也仅能得其下效,请问气功师中,有几个活到一百来岁或几百岁、上千岁,及于佛门中之马鸣、龙树、千岁宝掌和尚者?若仅取其下,求出名发财,则恐怕只能得下下果报了。

三、有正加行与无正加行

佛教禅学,有其严整体系,修习禅定正行之先,必先具备加行——修禅应具的种种条件。诸加行中,最重要者即上述三归依与发菩提心二行。此外还有严持净戒、依善知识、忏悔业障、得闻思慧等必要加行,皆为气功所或缺。
1、严持净戒。佛法强调因戒生定,所谓“禅定心城,以戒为基。”戒基不固,禅定难成。戒,是自愿求受、自觉遵守的行为轨范,持戒,是一种行为自律、道德自律的良方。佛教徒所持戒,有在家众五戒、出家众沙弥具足二级戒及在家出家共受的菩萨戒等,其内容分为三类:一摄律仪戒,制止恶行,以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为根本;二摄善法戒,以行善为义务,所应行的善法包括慈悲护生、口恒善语、心常不贪不嗔,及力行六度四摄等;三饶益有情戒,以利益 、度化众生为义务。各种戒的实质,终归为不舍菩提心。学佛者经过庄严的授戒仪式持某种戒,请佛菩萨、诸天神众为监督,常以戒律自束,管束身口意三业,行为自能端正,道德自能高尚,非无戒散漫者所能比。若严持净戒不犯,则粗乱妄心自然止息,不会驰聘于声色名利,不会做损人利己亏心之事,无愧无疚,心理安和。以此心修禅定,则散乱掉举自易对治,安全稳妥,容易得定。

气功虽然也讲道德修养,但只是泛泛而谈,未强调为练功之基,也乏公认的道德信条及自律法则。不少气功师对此实际不大重视,表现出道德上可信度较低,说明其粗乱之心尚未寂静,如何能达细微的高深定境。

2、依善知识。佛教强调善知识为学佛的眼目,“一切功德皆由善知识而生”(《华严经》)。禅修,尤其须依止善知识——堪教授帮助自己习禅的师友。禅定善知识较一般学佛的善知识有更严格的条件:其人须持戒清净,烦恼微薄,具慈悲心,通达佛法与禅学,具有禅修的实践经验。修学密法,依止善知识(上师)更为重要,当上师者,一般须修习有成,最重要的是传承不断桥,法系清楚,以防假冒。选择明师,事关重大,极须慎重,互相须经长期观察。莲花生大师说:“弟子不观师功德,轻信依止者,如服毒药;师不拣择弟子而传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当自蹶。”师若见地不正、烦恼较重、禅学不精,其邪见邪气具加持力,入于弟子身中,将会障其正道,非小可之事。

相形之下,气功家对择师一事,则较为草率。一般只看气功师功力大小、气感如何而从,不论其见地、道德、传承。实则功力大小、治病效果如何,情况颇为复杂,有跟本人有缘而现功力大者,有神鬼精魅加持而现功力大者,有因本人素质而现功夫大者,不能依功力大小而判其见地、所传功法的邪正高下。若只求学一种健身治病之术,不妨依止气功师。若求学佛或佛家禅定面依止气功师,则是错投门路,误了前程。

3、忏悔业障。大乘、密乘学佛者习禅,须先忏悔业障。密乘瑜伽所修四加行中的金刚萨百字明,即是忏除业障的密法。业障,指宿世今生所造的身口意恶业(活动),必然召致恶果报,成为修道的障碍。业障或表现为疾病,或表现为心理失调、心理变态,或表现为人事的牵缠、干扰、破坏。尤其在静定中,业障发现,会使人生病、受惊、入魔。业障之体,是储藏于心底层阿赖耶识中的心识种子,包括心理学所言无意识层中的各种心理压抑。学佛者通过向佛菩萨至诚忏悔,发露恶业,充分释放心理压抑,洗心革面,由观实相、持诵真言,将业障消灭归空,令心灵纯净,禅定中自少魔障。这其实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疗法。

忏除业障一事,为气功所不谈,故练功者难免无障。气功报告会、组场治病中,常见哭笑滚闹,丑态百出,即是业障的发现。近来报刊上屡见练气功者入魔发疯、心理失控乃至扰乱社会秩序的报导,便是缺了忏障加行所召致的恶果。

4、得闻思慧。佛教禅修,强调智慧为导。慧分闻思修三,修禅之先,应得闻思慧,起码掌握佛法的大意,尤其是禅定的有关原理、方法、要领。如此修禅,才能防止偏差,少走弯路。

相形之下,气功练习者则多乏气功学的基本知识,多数人就知道按某种方法练习,教练者的气功理论水平也多不高,不象佛教那样对当禅师者有严格的标准。气功家即使掌握气功学知识,而时下诸家气功学,多甚浅陋,只限于低层次境界,远不及佛家禅学。据笔者所知,一些名气功师,练功数十年,日常皆长坐不寐,确实刻苦,但竟分不清什么是正定,坐于微细沉没中数十年而不自知,实可悲悯。

四、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佛学把佛教内外的各种禅法分门归类,从修习法则与所达果境的区别而言,大体可分世间禅、出世间禅两大类。世间禅,谓就其方法而言,最多只能达到治病健身、延年益智、发五神通乃至死后生天成仙等世间成就。出世间禅则不仅可得世间成就,而且能得永超生死轮回、证圣成佛的出世间功果。佛学所谓出世间,并非一般所说的离尘出世,而有更深的内涵,指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层生灭无常的存在状态,就实质讲,出世间,无非是明心见性,超越世间的邪见、烦恼、无明等妄心而已。《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所谓出世间,只是教人通过参禅观心,打破妄心,自见证本来真心,得与真实相应的般若智,以真心正智为本,发挥本心妙用,力行济世利人的菩萨行,不是要人消极逃世,躲到深山里去。出世间禅或出世间上上禅,便以证见自心佛性为旨。佛教虽有六妙门等世间禅法,但以 出世间禅为主,现在佛门中一般都修出世间禅,禅宗之禅、净土宗念佛禅、密乘各种密法,都属此类。出世间禅的观修法则,是用智慧观心本性,或以佛陀所证果境为观修对象。

从佛学眼光看,诸家气功,皆属世间禅,因为其功法皆不以本心及佛陀果境为观修对象,即或修性,也缺乏佛学的智慧,无正确的见性标准,乏真正见性者的印证。如今言道教内丹者所说性,指上丹田或眉间所现的光,与佛教所说见性全然不同。一类“佛家气功”,如少林一指禅等,确出佛门,但只属世间禅。只有慧莲功所传念佛,出净土宗,为出世间法,但其所讲宗旨、法则,皆远不及净土宗祖师所论述者为圆满。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花同样的功夫修习,其收效有天壤之别,前者不能得后者功德,后者却可兼前者效验。两者谁优谁劣,明眼人一看即明,当然会选修后者,何必修世间的气功。至心念一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成就正定,命终可往生极乐世界,永出生死;念一句六字大明,气所触者皆种成佛种子;嗡阿吽总持咒,能摄一切佛之功德、佛法义理,这都是佛菩萨诚言相告,明载佛经,古今修持应验者无算,至于其摄心入定、震动身内气脉的作用,气功学也承认不讳,试问哪家气功,敢声称其功法有如此神力?但人们就是不信,偏偏要把念佛、持咒改成念“松、静、空”之类的字句,这除了佛说的罪业障蔽外,还能作何解释?

五、定慧双运与无慧修气

出世间禅与世间禅在修法上的关键性区别,是出世间禅定慧双修,以慧为导,世间禅则仅修定不修慧,或虽修慧而不得如实正智。此所谓智慧,指与真如相应、如实不妄的出世间智慧,分闻、思、修三种。禅修者通常先学习佛典,得闻思慧,理解缘起无我之理,掌握修禅的法则,然后或直接以闻思慧反观心性,或先系心一缘以修止入定,从定心中修观。修观的成果,是明心见性,证见诸法无我、缘起性空,破除我法二执,从而根本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堪以断烦恼,出生死。若不得如实智慧,即使深入四禅八定,发五神通,也不出三界生死,只能以定心暂时压伏烦恼,而烦恼习气种子藏于阿赖耶识内,无法消灭,纵 升天成仙,定力退时,烦恼便会由种子变现行,难免堕落。这是古来无数修炼者的教训,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作了结论:他先从两个外道师习禅入无色界定,亦未发现解脱生死之道,后来坐菩提树下入四禅、发五通,还是未得正果,只是从寂定心中修观,反观生死流转的因果,彻见心源,才断尽无明,证得佛果。他的独创,亦即佛法出世间智的心髓,即在修观得慧。

今日气功,至多属世间禅,所缺者就是以正智修观,为无慧修定,而且多数不出低级定境。由无慧故,难免执着妄想,或执气为实体,拘拘于得气感、通周天,多数认后天为先天,误假通为真通;或执神通异能,孜孜以求开天目、见光气,多致拔苗助长;或执定中境相,见佛见神而沾沾自喜,殊不知错认光影。如此修定,因执成障,障小者阻碍功夫的升进,障大者走火入魔。

气功家无慧修定的另一危险,是因无力伏断烦恼,容易被烦恼所误。不管功夫多深,若不得断烦恼的真实智慧,一旦遇到大的刺激、挫折、磨难,便会因过度的喜怒哀乐而致气机紊乱、心理失控,多年功夫,毁于一旦。如某名气功师,治好病人无数,自己却因单位里一个无赖的无理纠缠,被气恼得染病身亡。尤其是贪淫纵欲,可使几十年气功废于朝夕,释迦佛曾讲他宿世为飞行仙人,被淫女手触失精,即失神通,正因为未断烦恼,怕红尘污染,地仙们都遁迹深山绝岛,故不为世人所见。气功师们的功力,能与地仙相比者,恐怕还没有几个。

六、心病心医与发气治病

练气功、禅修可祛疾治病,功夫深者还可发气为人治病,这在今天已无多少人怀疑,练功治病、继而发气治病,是今日气功的主旨。但佛教禅籍中,却不提倡此事,唯说修禅者自治禅病法,此中当大有深意。

佛学认为:祛疾健身,乃禅修的必然副产品,无必要刻意追求。禅修的主旨,唯在入定开慧。若论治病,病从身生,身从业起,业唯心造,心为病本。治病当治本,自净其心,明心见性,不仅病根永断,而且智慧亦开,生死亦离。慧思大师坐禅发病,乃反观心源,病自消灭,心智亦开。若唯斤斤于治病,落于执着,增益身见,障碍入定,疗效也差。而且此病纵愈,心地不净,还是生烦恼、造恶业,病苦终无了期。发气为他人治病,亦复如是,你用自己苦练的真气治好了他的病,说不定他更有气力去作恶造业,为害社会。故佛陀大医王,唯着重疗治众生心病,心病若愈,诸病永离,这才是究竟的医道。

关于以禅功为人治病,佛学说成就治病禅、治病悉地者方可行此事,这属相当高的成就,非一般禅修者所能得。即使得此成就,也非包医百病。病为业报,业力若大,唯有自心深忏可转,他力加持不易奏效。藏传佛教噶举派第八代大宝法王米却多杰成就治病悉地,医好麻 风病人无数,他自己终以英年死于此病,以承担众生病障。自己功夫若未到家,发气治病,损已未必利他,故为佛法所不许。今气功师练功无多时,稍有气感,便发气治病者,比比皆是,实属无智之举。即便你真治好了病,人家还会解释为暗示作用。若治不好,岂不损害自己及气功的声誉,尤其是想以发气治病捞钱者,最是愚痴。你若功夫不到家,不收钱倒罢了,一收了人家的钱财礼物,他的病气信息便会跑到你身上来。若论效益,真是亏本买卖。

本文从佛学角度着眼,无褒贬之意,只是如实说明二者的区别与胜劣,并非贬低气功的效用与价值。气功作为一种无宗教内容,大家都可接受的锻炼方法,对治病、健身、益智及人体科学,贡献甚巨,意义深远,宜推广普及,大力发展。气功功法多样,各摄一类根机,不管修练哪种功,只要能摄心入定,便有了修观而出世间的良好基础,比不练功者要强得多。与佛教禅学相比,气功在现代社会发展,甚具开放性、创造性、科学性,其功法中的动功、动静功一类,摄机甚广,有独特的健身之效,动静结合,收效甚速,这是密乘无上瑜伽的路线,而为显教所不大重视者。又气功在治病方面,集诸家之长,发挥创造,实验研究,其方法较佛教传统禅学更为丰富。现代气功学更利用多种科学成果,以实验观测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其方法之科学精密,发展速度之快,当然超过主要在前科学的封建社会所建立的佛教禅学。这些,是气功的优胜之处,对于佛教禅学的发展,无疑有刺激推动的作用。当然,佛教禅学的殊胜及其高层次境界,亦非气功可轻易企及。气功学若能合理继承禅学的精华,气功师若能学习禅学,必将获益无穷。总之,禅学与气功学、人体科学研究的是同一对象,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殊途同归于人类期望已久的自由王国。不过个人通过禅修有可能即身而臻,人体科学则来日方长罢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