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89年度第四期走向完美的人生之路
 

走向完美的人生之路

——我读《安详集》

李用仪

未读《安详集》,以为佛法至宏,佛理至奥,修行实难;既读《安祥集》,方悟得佛法虽宏而能达,佛理虽奥而实浅,恰如古人论《易》,要在“简易”——佛性人人心存,善根与生俱来。“安祥”乃是祖师禅的生命和精髓,是佛性(彻悟)的最高现实,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享受,绝非玄之又玄、虚无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是人人能学、人人能行的走向完美的人生之路。

安祥禅为众生指示了越渡苦海的津梁,把握了“安祥”,也就把握了达于完美人生彼岸的舟楫。因为“安祥禅”将祖师禅的要义——那释尊拈花不语的恬静、迦叶微笑的宁静,这个无法用语言来概括的生命境界,概括为“安祥”,正如道家祖师将宇宙本体“强字之曰道”,那样,虽曰“勉强”,却很确切,这是形诸语言的最佳选择。安静、和谐而达于祥和,人人一望而知,人人都有安祥的时刻;人人都会因了体味安祥带来的美感体验而走上安祥之路。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性。

“安祥”并非要你出离尘世,相反,乃是要你面向纷纭复杂而又简单至极的人生,面向你所生活的现实。我体会,说人生纷纭复杂,是说世态世相;而简单至极,不过是名、利、男、女,顶多四人而已。倘能“宰制官能,惩治我欲”,又能“为而不有,善而不居”,通过“心安”而达于“安祥”,便会无愤争、无不平,视现实之不平与愤争为可悲可悯可怜……倘若人人只求为社会的改善而尽力,人人为尽了自身的最大努力而心安,人人因心安而臻于“安祥”,便是每人心中一块净土,整个社会便会趋向至善,从而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到“安祥”的至善、至美、至真所带来的美好幸福的人生。

既是时时处处地向往追求安祥,却又不要回避你自己身处、心交、五官感知的实境,便不可偏执一端,包括追求“安祥”本身。因为一有偏执,便离均衡,一离均衡,便生矛盾,不平起矣,愤疾出矣,争斗兴矣,蔼如失矣……本为安祥,结果离安祥更远——心何处安哉!《水浒》上的鲁智深疾恶如仇,本是为了打平天下之不平的,但他并没达到安祥,就因他太偏执于一念,“以暴易暴”,反成业障矣。

然而“安祥”者亦绝非一念皆无,人生活着——工作、休息、娱乐、交往……岂能无念,只要反躬自问:尽了自己的为善之道没有?尽了自己的全力没有?排除了环私的杂念没有?倘是的,便得其本真之心,得其原本之善,心有安处、意有平处、情于是乎谐,欲于是乎宁;心境、胸次便会如海之阔、如天之空,“安祥”真境不知其来而自来,一种从未有过的舒适、自由、恬静、欣愉的喜乐会笼罩周身、渗透周身,继而向无限和永恒扩散开去——“安祥”即我,我即“安祥”。

“安祥”禅不但是禅门精粹,而且是中华五千年哲人思想的升华、冶炼、融铸的结果、倘将《安祥集》一一注出,不知要多少倍于耕云先生原著。然而,“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当名”,耕云先生已经说了足够的话,再阐释千百卷,徒多易滥,支分派立,门户一起,“安祥”云何?我只是说以此深厚博大之根基,安祥禅必能弘扬祖师禅而光大之,必能为亿万斯人所接受,并传之亿万斯年而源源不渴,以其无量安祥之光明,照彻芸芸众生之心宇,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