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89年度第四期观潮随笔
 

观潮随笔

[台湾]耕云

人本宗教

没有人,一切问题不会发生;离开人,任何问题无法解决。

仅管电脑已代替了人类大部分的思维、记忆、分析、判断……工作,个人的重要性,永远不可摇撼。因为人不仅具有自我创造开展的无限潜力,而且也负有“为天地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使命。中华的艺术,文学以人格为价值标准;中华的政治思想与伦理合一;尤其中华大乘佛法,更已圆满体现了“人能弘道”的精神。

六祖惠能大师曾肯定地指出:“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近世太虚大师,更具体地提出了“人间净土”的主张。这些已充分显示了大乘佛法的人格化和人性化,而成功为一个进步、完美、平等、博爱的人本宗教;成功为最能满足人类心灵寄托和生命开创的人文宗教,很明显的,大别于那些自贬人格,媚悦鬼神的邪魔外道。

法 病

修学佛法者,由于气质、秉赋、宿业、生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修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毛病。其中最难医治者有七:

其一、知识分子学佛法,慧根颇有,惜理障太重,每将佛法当学问研究,甚而流为戏论,致解行不能相应,只裨世智辩聪,难沾佛法实益。

其二、不涉世学者,纯朴有余,悟性不足,饶是毕生精勤,不免中间蹉过,纵然得个歇场,也只堪能自了,后得智不圆,毕竟无力荷担如来家业。

其三、有些人,满脑子鬼神,一身魔气,带着好奇心,充满神秘感,来学佛法,专在光影门头做活计,因地即已不真,结果着魔有份。

其四、浅见小根者,入我门来,最易把方法看成目的,见说“佛法无多子”,便以为“所作已办”,便自居“无学”,虽然法门无量,宜择其契机者,一门深入,但自得“正受”至证佛果,中间犹隔十万八千里,犹有无限风波在!说是佛法只恁么,岂非大谬?这种误手段为目的毛病,颇难医治,因为它易起法执,而引发大我慢,也势必会执一谤余,坏人信心,造地狱因。此辈即连“信位”也登不上,曰“历诸地位,上上增进”,绝无可能。然而佛佛祖祖只做“牧牛汉”?永远滞于“保任”,更无“向上事”?有斯事乎?亦宁有此理!

其五、学佛法不依师承者,难得正眼。此辈半生清修,长坐不卧;亦能入理深谈,辩才无碍,而一旦真火现前,却又罔不疑惧退避,恰似“叶公好龙”,修行究竟为何事?

其六、有等守株趁块之徒,专向言中取则,句下求玄,劳他师家频举“云门高峻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入门便知来见解,何劳更举辙中泥!”他却又向“平地捞鱼虾去也”,似此钝根,如何救得?

其七、颇有向外驰求之辈,不知自觅衣珠,偏喜向外求玄,得一法门,缺乏信心,总认更有捷径,得一悟解,忆持不忘,逢人便自诩已臻极则。像这种提不起又放不下,不务净业的担板汉,根本就不是法器。

能仁成佛

佛号“能仁”者,以能平等施予众生以澈底、永恒之救济,非仅一时之除苦予乐也。释尊少时即显示其秉赋大异常人,尤其对于众生的生、老、病、死苦的同情,最能流露其悲天悯人情怀,乃有以后为弘法度生而舍王位、割恩爱、行苦行之大雄毅、大慈悲、大智慧、大开拓之惊天动地壮举。有等无知之辈,目佛教曰“空门”,出家为“遁入空门”,实属大谬不然。盖非具真知灼见,决心毅力者,必不出家;非具纯真挚情,冷面热心者,不能学佛;不具无缘大慈(对众生苦无条件地同情),同体大悲(对众生痛如同身受的同感)者,亦不具足菩提种性。若或热面孔、冷心肠,爱不越乎己身,仁仅囿于一室,既乏种性,岂肯出家,岂能出家,亦岂宜出家?明乎“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之义,则佛所呵之“焦芽败种”为何种类型人物,可思过半矣。

韩愈谓“博爱之谓仁”。仁者扩爱而已矣。虽然,仁与爱非无所区别;爱者多出私心,故偏染着,仁乃悱惕恻隐之心之“直养无害”,故于爱的炽然中实迥超无我——兴慈运悲而三轮体空。质言之,何以仁乃菩提种性?盖生类秉赋之情感、智慧恒成正比且循一方向。幸善养之,善用之,否则辜负福慧根、菩提种矣。

正 见

思想决定方向,认识指导行为。一种积极的看法,常伴随着正确的、正面的见解同在。虽然这类见解,说不上是“触目菩提”或“见处皆真”,但却是生命的光热之源,常畀予人们信心、勇气,使能转苦闷为快乐,处拂逆而顺适,化坎坷为康庄,开拓意境,凝固毅力,逆风而立,溯流而上,在危疑震撼中,握机驭势,在山穷水尽中,开创新局。反之,用一种消极、悲观、偏激、狭隘的眼光去看世界,你的生活便将充满失望、沮丧、暗淡、颓废,便只有阴冷,而没有光和热。为什么会如此?“境由心造”。所以“境随心转”,果能“一心不生”,自然“万法无咎”。若果“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矣。

心与佛

心与佛,是佛法的核心——研究佛法的中心课题。

虽然经有明诲,类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句子很多,显见心外无法,也尽管傅大士肯定地指出:“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佛念心,念心念佛……”而且大梅初参大寂,见说“即心是佛”,当时便大悟于言下。偏是南泉却又道:“苟言即心即佛,如兔有角,非心非佛,牛羊无角。”以后宝积也说是:“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元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口”。果然是“家家门前火把子”,实难参详,端的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如今且莫尽听他闲言语,也莫理他“开则便错”。请问:什么是心?若能识得本心,便不受前尘覆盖,便是“识心达本源”,便能不随言语转,不受他人惑。一切语句、半语句,奥义、非奥义,入手便判,有何窒碍?一任他横说竖说,总还他个不理睬。何以故,并无剩义,不劳续貂!虽然如此,也须亲证才有开口的资格。不然尽是多虚少实,纵然说得天花乱坠,自己不脸红,他人一旁作呕在!

解行相应

佛法解行等重,若有所偏,则非盲行即乾慧,皆不得其正。要学法欲得其力,必须能解行相应,易言之,就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否则便是慢法,便是自欺。佛法不同于知识传授,亦尚不只是慧命的流注,它必须是通过解行相应,而又具备一种死守善道,为法忘躯,上上增进的过程,才会有证悟的发生。证悟并不只是有得于心,或有所会心。它是有若化学变化(而非制约性的物理变化),由坚持理智的抉择,经过冷静的沉思,孕育出炽热的情怀,激发智慧的火花,以构成真理与生命溶融的媒触,才会瞬间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一个崭新的、一个由佛法诞生的新生命,于焉圆成。若不如此,学法未得究竟,直须废寝念食,大死一番始得。

禅不恁么

禅,具有无限之涵摄性与超越性,为心灵之升华,生命之全貌,是人类文化公产。如《五灯会元》、《指月录》等所标举之禅,则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特色之一。

禅,“语证则不可以示人,说理又非证不能了”,因为纵使全身是口,道不得千万分之一,纵使说得天花乱坠,充其量亦只是“相似”并不是“全等”,纵使道得十成,只是“未到在”。故禅以悟为生命,以证为实际,必须是全生命、全理智的当下证得,全身融入,才真正体悟了禅,只有体现了禅的全体——真理人格化,才有商量的余地,开口的资格。此外一切知识,推理揣测所得到的理解,可以允称知识或学问,然而它绝非是禅。

禅,既是真理的全体,无物可对,亦无物可立;“止观双运”犹非宗门禅,“定慧等持”亦是启蒙语。大学止、定、安、虑、得不是禅。佛陀“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故所谓“止知”,。所谓“站住不动”的“禅”,应该是无生命的“死禅”,中国无此种禅,无以名之,权曰:“杜撰僵尸禅”。创此禅者,形灰智灭,修此禅者,万劫沉沦。

不入他家门,不晓他家事。底事强作解人,鲁莽放矢?果然少分体认得禅的真精神,亦当知“老臊胡”、“乾屎橛”,不异“道在屎尿”,“一棒打杀给狗子吃”,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现身示范,真谛全举,亦乃至佳注脚。古人称云门真报佛恩者在此,岂可谬云背弃祖宗?于此犹错会,凭甚么开口谈禅?须知禅重法的承递,并非一如神教的祷告崇拜,否则何有于禅。以上三句无不旨在突出——真自由、真平等、真独立的佛法精神,其境界实非与神作婢之徒所能梦见?

生死本

古德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识神,就是因缘所生的业识,是末那起执真心染物后的产物,它便是生死的根本。就人而言,业识不仅是构成种种人格的素材,而且也是一切妖魔、鬼神或灵魂的前身,承受变异生死、分段生死的是它。生死死生,不停地在改头换面的也是它。虽然说是生死如梦,轮回如幻,苟非尽此报身,了毕大事,心垢即未能净,旧业即不能消,依然要头出头没,出生入死,噩梦卒未易醒,轮回遽难出离,除非于佛法确有证悟,确能“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妨随缘放旷,任运腾腾,“繁兴永处那伽定”去。若还未证本真,亟应一心修行,更勿旁骛。此外贪羡名闻利养,固是生死恶兆;醉心神通,广学知解,亦尽属识神作祟。

既知“生死本”,当明“本来人”,如何是“本来人”?参!

禅贵乎参

“业障”,以障蔽为义,因业致之。譬如一面明净的镜子,本来是胡汉齐现,秋毫无隐的,倘若一旦蒙上了灰尘,或污染了污垢,它就不能再清晰的反映出事物了。

同样,人们的自性——本心,本来是皎洁光明的,一旦末那起执,吸收并积累了重叠的“见垢”,本具的光明,便因尘垢的障蔽,而不能显现了。此谓之“无明”。

禅的作用,便是在于打破无明,复得本明。参禅只是除垢去蔽的一种方法,它只能“驱耕夫牛,夺饿人食”而无实法予人。正象泐潭英禅师所说:“譬如病眼人求医治之,医者但能去翳膜,不曾以光明予之。”

若问参禅开悟,还得本来时如何?答案很简单:他正好无得无失,无苦无乐,无忧无虑,无忮无求地做个心平行直的老好人。若认为另外有什么奇特,则有所得心,与空王法根本不相应;若因新的生活感受,向人炫耀,说玄说妙,那是贫人乍富,有兴奋难抑时还是稳重为上,不然小心发狂。虽然如此,若不死参一番,老好人也不易做。

尽管禅对于一切总是不即不离的,你可以看语录、理葛藤,不妨请教益、自思维,但那些并没有直接使你接触到真正的禅,禅贵在专心一致,坚持毅力以悟为期的死参!禅而不参,驴年得悟?其实真正无明是无始的,慢心小根,岂济于事?“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

要会第一义吗?时时拂拭不中用,粉碎镜来,方向你道。参!

禅贵途中得力

禅须死参,不悟不休,道贵践行,到家乃止,故有“说食不饱”,“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之喻。参禅尤贵志坚、力充、行直方期有成。盖四大难调,习气难除,六根难收,清苦难耐,光景难舍,棒喝难挨,倘非夙植善根,今得明师,半途而废者故很多,鲁莽承当者也不少。故参禅须是刚直坚毅,方能棒打不回头,步步无差误;否则,任你工夫落堂,惺惺寂寂,饶你山穷水尽,心法俱泯,乃至寤寐一如,明暗不二,若无明师猛下钳锤,狠狠锻炼,逼得狭道转身,竿头进步,总救不得性命,到头来依旧是漆桶一个,故参禅最贵途中得力。

用心难

悟后起修,路途千差,未至无学,须善用心;善用心者,非谓合目藏睛,活人装死,须是抖擞精神,奋志冲关,必至穷源澈底,方好归家稳坐。若也得少为足,允称棺材里的死人。或问用心若为安稳?不妨学他古人“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方能“过化存神”,少分相应“般若三昧”,离此用心,热病难免。若道无心可用,将见道业荒废。然则毕竟如何用心?岂不知直心是道场?但能纯一直心,莫起妄想,是的归是,非者归非,当行断然行,当止断然止,取与不苟,泯然忘机,斯则用而不动,到处自由,事事省力,更不须“洗心退藏”也。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